值得信赖的区块链资讯!
比推数据  |  比推终端  |  比推英文  |  比推 APP  | 

下载比推 APP

值得信赖的区块链资讯!
iPhone
Android

Coinbase 战略转型:从交易平台到 Base 生态建设

BlockBeats

作者:EeeVee、林晚晚

原标题:Coinbase 不想再做交易平台


2025 年第一季度,Coinbase 发布的财报为投资者呈现了一幅充满挑战的画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加密交易平台之一,Coinbase 面临着净利润大幅下滑、交易量萎缩、市场份额流失等问题,曾经支撑起其市场地位的核心业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危机,Coinbase 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决心:快速收购、跨领域业务整合,Coinbase 正在围绕 Base 链的发展和机构客户的拓展,推动其业务的重构。这也为其他 CEX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如何突破现有框架、抓住未来增长机会,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方向。

财报中的「CEX 危机」

尽管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加密交易平台之一,Coinbase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却透露着它的焦虑。总收入达到 2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2%,但这一增幅显然未能弥补它所面临的压力,

尤其是在净利润大幅下滑 94% 的背景下。6600 万美元的净利润远远低于投资者的预期,

现货交易收入,曾经是 Coinbase 营收的主要来源,却在今年的财报中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机构交易收入同比下降了 30%,零售交易收入也减少 19%。交易量的萎缩体现出 CEX 传统的盈利模式正在遭遇严峻考验。

现货交易量下降背后有着加密市场自身的冷却的原因。2024 年 1 月之后,比特币和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资产的价格波动性减弱,相较于过往波动剧烈的市场环境,投资者的活跃度显著下降,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零售交易者,都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进行交易。

图源自 the big whale

然而,除了价格表现外,真正引发蝴蝶效应的,是一系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 CEX 的大洗牌。

ETF 的崛起无疑是关键的因素之一,除比特币之外,以太坊、Solana、XRP 等大市值的主流币,也都在这一轮纷纷通过 ETF。这些比重曾占据 Coinbase 现货交易量的绝大部分。对比 CEX 0.5% 起的现货交易手续费,0.1%-0.5% 的年管理费使得一部分投资者转而选择 ETF。

链上和 meme 市场的繁荣同样加剧了交易者的流失,这轮周期链上的造富效应使加密原生用户和新人越来越习惯于在链上进行交易,更多的用户开始将 CEX 当作出入金的「跨链桥」和存放稳定币的「钱包」。

此外,像 Hyperliquid 等去中心化衍生品平台迅速崛起,凭借比 Coinbase 等合规交易平台更灵活的上币机制、更高的杠杆和更多样化的交易品种,吸引了大量来自美国等监管严格地区的合约用户,加速了用户向链上流失。

雪上加霜的是,前一段时间 Robinhood 等传统券商纷纷宣布进军加密市场,进一步冲击了 Coinbase 的市场份额。Robinhood 的主要客户群体是交易传统金融市场的年轻投资者,这一群体本就对加密市场充满兴趣,也是 Coinbase 等 CEX 平台争夺的增量市场。

但对于这一用户群体来说,Robinhood 等券商显然提供了更熟悉的交易界面以及更低的手续费。而其合规性反而可能吸引对美股感兴趣的加密巨鲸,这无疑再次压缩了 Coinbase 未来的增长空间

当交易平台不再靠交易业务

随着流量的减少和用户的流失,Coinbase 的竞争对手们已经深刻意识到,单纯依靠现货交易业务已难以维持市场份额。

OKX 则早在铭文期间就开始铺设 OKX Wallet 的基础设施,试图通过其便捷的产品体验和综合服务,成为用户的链上入口。而 Binance 通过推出 Alpha 交易奖励活动,吸引大量链上用户流入 BSC,并将 Alpha 板块深度融入主站场,以实现流量的反哺。

和其竞争对手不同,Coinbase 并未大举投入开发新产品,而是利用其自身在合规和资源上的优势「合纵联横」,以收购和业务合作为主要手段,迅速推进 Base 链的建设,并在机构市场上发力,构建新的竞争格局。

买买买!

收购,这一 Web2 企业在面临行业竞争加剧时常用的转型手段,成为了 Coinbase 应对市场挑战、实现转型的首要举措。在短短六个月里,Coinbase 就利用其作为交易平台的雄厚的现金流先后收购了 Spindl、Iron Fish、Deribit 和 Liquifi 四家公司。

CEO Brian Amsterang 还表示:「公司资产负债表雄厚,作为上市公司具备可用于并购的流动资金。未来会继续关注能推动 Coinbase 产品开发和增长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家收购的企业与 Coinbase 过去的主营业务并无直接关联。显然 Coinbase 并非单纯通过收购来挽救或增长其现货交易业务。相反,这些收购都是为了探索新的增长点。

其中的三桩收购——Spindl、Iron Fish 和 Liquifi,都是服务同一个方向——Base 链的建设。

尽管在过去几年,链上生态的激烈竞争中,Base 链始终未能超越 Solana,但与 Solana 和 BSC 通过打造 meme 吸引散户交易者的策略不同,Base 的增长从一开始就强调「Builder First」,其生态主管 Jesse Pollak 也多次公开声明要为开发者打造一个友好的开发环境,其优先级甚至排在吸引用户之前。

Spindl、Iron Fish 团队和 Liquifi 的业务直接聚焦于赋能链上开发者。这些收购从营销支持、隐私技术到代币管理,为开发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工具和服务,降低在 Base 链上开发的难度和成本。

对于开发者而言,将其开发的应用推广给广大用户一直是一大难题。而传统的广告平台无法满足去中心化生态的模式。Coinbase 于今年 1 月收购的 Spindl,就是一家提供链上广告解决方案的公司,由 Facebook 广告团队的核心成员 Antonio García Martínez 成立。

Spindl 通过智能合约构建了一个链上广告技术堆栈,使得开发者能够直接在链上进行广告投放和用户获取,而不需要依赖中心化平台或 Twitter KOL 投放。这一创新的广告方式为链上开发者提供了更高的透明度、更多的控制权,并且极大地降低了广告成本。

除了广告营销外,隐私保护也是链上开发者的痛点之一。隐私问题尤其受到加密原生用户的重视,很多 degen 巨鲸离开 CEX 来到链上,也是因为链上能够更好地保护其隐私和匿名性。但在实际开发中,开发者面临着隐私保护技术复杂、实现难度大等问题。

3 月,Coinbase 收购了 Iron Fish 团队。Iron Fish 原是一条采用了零知识证明(zk-SNARKs)技术构建的隐私链,确保用户在链上交易的隐私性。且 Iron Fish 团队在帮助开发者构建隐私、安全、且合规的隐私保护工具方面拥有独特优势。

在被 Coinbase 收购后,其团队将会在 Base 上构建一个新的隐私模块,并开发隐私保护的原语,旨在帮助 Base 上的开发者更流畅地开发安全、透明、且具有隐私保护功能的应用。

与此同时,对于加密初创团队而言,代币的发行和管理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涉及到股权结构、空投设计、代币解锁、税务合规等多个方面。而大多数开发者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这使得他们在项目开发之外,还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成本,来应对代币发行和管理的各种挑战。

08f5bd79-a388-46b8-b542-3e0dc1bc1406.png

图源自 fortune

Coinbase 于 7 月刚刚收购的 Liquifi 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平台。Liquifi 为链上开发者提供全方位的代币管理服务,包括股权结构管理、归属期安排、空投管理以及税务合规等。

一些知名的明星项目:Uniswap Foundation、Ethena、OP Labs 也已经使用 Liquifi 来管理他们的代币和空投。

值得注意的是,Liquifi 还将被集成到 Coinbase Prime 中——Coinbase 专门为机构用户设计的平台。

通过这一整合,Liquifi 提供的代币管理、股权结构设计以及合规服务,也将直接服务于机构客户。在 RWA 和币股融合的趋势下,这一功能将为在区块链上发行代币的传统金融机构和美股公司提供较大便利。

除了收购服务于链上开发者的产品外,Coinbase 还于 5 月斥资 29 亿美元收购了 Deribit,以增强其在衍生品交易市场的竞争力。

对于交易平台来说,合约交易通常比现货交易更具稳定性和更高的盈利潜力。衍生品工具不仅吸引那些热衷于高杠杆交易的零售用户,还是机构投资者必不可少的对冲和投机工具。然而,由于美国对合约市场的严格监管,Coinbase 在这一领域的表现远远落后于离岸竞争对手。

随着现货交易收入无法支撑财报的压力,收购 Deribit 几乎成了 Coinbase 不得不为之举。尽管价格不菲不菲,但 Deribit 的机构用户基础和其在期权市场的断层式领先地位,与 Coinbase 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也为其顺利进入衍生品市场提供了理想的跳板。

收购完成后,Coinbase 于 6 月底迅速推出符合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监管的永续合约产品。其无季度到期、24/7 交易、紧密跟踪现货价格的产品特性,正是基于 Deribit 的已有产品开发。

「币圈亚马逊」

如果说收购是 Coinbase 对交易收入天花板的一次暴力突围,那它正在进行的业务整合和拓展,则是一场更深层次的「身份重塑」。

它正在用传统科技公司的方式重新定义加密行业的底层架构:不是通过投放激励、抢流量做涨跌,而是一步步扎进结算网络、支付系统和身份层基础设施的堆砌中。

这种「干重活、不露脸」的转型,正在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围绕稳定币支付、社交化钱包与链上交易行为构建闭环,在合规框架内逐渐将自己打造成 Web3 世界的 Apple + Visa + AWS 混合体。

eb95f593-68ba-4ba8-99c9-5177bb31af8c.png

图源自 the big whale

这个结构的第一根支柱,是围绕 USDC 所展开的稳定币支付网络。Coinbase 并不拥有 USDC 的发行权,但与 Circle 共同建立的 Centre Consortium 让它在技术治理、审计标准乃至市场拓展方面,拥有几乎等同于「共同创始人」的位置。

在这套分润结构中,Coinbase 拿走了 USDC 巨额利差的过半收益:2023 年 Circle 利息收入 16 亿美元,其中 9 亿进了 Coinbase 的账。但正是这种「协议内躺赚」模式,也埋下了结构性隐患——Circle 不满 Coinbase 贡献不足却利益最大,开始在 2024 年主动调整分润规则。

Coinbase 很快意识到问题本质:USDC 的未来必须跑在更强的场景里,不能只依赖交易平台冷启动。

于是它开始从「拿收益」变为「建场景」,2024 年一季度推出 USDC 存款补贴活动,强行抬高平台上 USDC 的存量占比;同时更关键的动作,是正式切入 Web2 商户侧:与 Shopify 合作推出 USDC 收款 API,帮助商家完成链上收款、链下结算、法币对账的完整流程。

这已经不是「稳定币能不能支付」的演示,而是直接将 Coinbase 变成一个具备商户结算能力的支付处理方。它正试图在现实世界的收银台和 ERP 系统中,嵌入一条加密金融的结算管道。

这条管道并不孤单。事实上,Coinbase 背后真正的重要推手是 a16z。

a16z 不仅是 Coinbase 最早的种子投资人,更是 Circle(USDC 发行方)的长期重仓支持者。在 Centre 的设计上,a16z 起到了战略推动角色,其加密团队一直力推「稳定币是互联网金融的 TCP/IP」这一核心概念。

在 a16z 的版图中,Coinbase 就是那个连接用户与法币的现实支付入口,而 USDC 则是那个可以穿透不同经济系统的价值协议。两者的结合,是资本、治理和产品上的深度协同,也是对传统金融清算网络(Visa / Swift)的系统性重构尝试。

如果说支付是资金的入口,那么钱包,就是身份与流量的入口。

Coinbase 近期在钱包侧做了几个不太被重视的更新:引入「智能钱包」(Smart Wallet),免助记词、一键创建;集成链上身份标识、NFT 展示、打卡任务等功能,甚至接入了社交协议 Lens,试图构建出一个有交互、有人设、有粘性的「钱包社交网络」。

而最新版本的 Coinbase Wallet 更是把「账户」推向了链上社交与创作者经济的前沿:它不仅集成了 Farcaster 的信息流、短视频与聊天,还嵌入了 Mini App、AI Agent 以及链上好友互动模块,试图打造一个同时承载交易执行与社交分发的「加密朋友圈」。

在 Web3 一直缺乏爆款的社交场景里,Coinbase 并不想再造一个 Lens,而是把交易者变成社交者,把钱包变成 Feed,把互动变成链上消费的一部分。它在用钱包,重写链上用户的逗留方式。

这绝非细枝末节的功能优化。钱包是用户在链上的第一接口,一旦被 Coinbase 抓住,将意味着不仅「钱」归它管,连用户的行为轨迹、链上身份、社交关系也尽收囊中。

aa52c3f6-8be7-47db-a39f-25bc0d89bc81.png

图源自Blockbeats

它的目标,显然是与 Base 链形成闭环。

Coinbase 在 2023 年推出 Base 公链,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开发者和 dApp。但真正能留下用户的,不是开发者补贴,而是「自带钱包入口」。通过钱包直接引导用户参与 mint、桥接、交互,再通过身份系统和 NFT 绑定链上资产,这才是可持续的流量模型。

你可以把这个模型看作 Web3 版的「iOS 生态」:Coinbase Wallet 是 App Store,Base 是 iOS,USDC 是 Apple Pay。三者闭环后,Coinbase 可以不再依赖波动率和交易量赚钱,而是在「身份 + 资金 + 交易 + 社交」的流动中,抽取持续不断的「链上税」。

相应阅读:比推特快一步,新Coinbase Wallet进化成微信

而这套生态的资本奠基人,同样离不开 a16z——它既是 Wallet-as-infrastructure 模型的倡导者,也是 Base 的生态推动者。

而当散户交易费率逐渐下滑,高毛利业务受到压力时,Coinbase 在机构侧的 Prime 服务也正在起到「现金流压舱石」的作用。

Coinbase Prime 是一套面向机构客户的交易、清算与托管平台,服务超过 500 家对冲基金、做市商与资产管理公司,是 USDC 托管的主要承接方。

虽然 Prime 的具体财务数据未被披露,但外界普遍估算,它在 Circle 利息收入中的分成极高,是推动 Coinbase 维持稳定收入结构的关键后端。若未来 RWA、STO 等链上证券资产成为现实,Coinbase Prime 甚至可以扩展成为链上的高盛与 BlackRock。

这也正是 Coinbase 与许多 Web3 交易平台最根本的区别:它并不依赖用户的情绪波动,而是试图掌控用户的基础设施——无论是资产的进出口(USDC),还是账户的起点(Wallet),还是交易的终端(Base),它想做的都是链上金融系统里的不可替代节点。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条极其克制、但也极具想象力的路径:不是再卷手续费、投放激励或者开新币种,而是构建一个流动性、身份和清结算的合规版 Web3 核心栈。

Coinbase 也许不是最热闹的交易平台,但它正在成为最重要的「结算层公司」。

当其他平台还在追逐短周期波动时,它已经站上了一个慢变量的大周期:把加密做成基础设施,把交易做成结算,把用户做成网络节点。而这个慢变量,可能才是未来真正能够穿越监管与市场的资本故事。

从币市买卖人,到金融底座

Coinbase 曾一度深陷交易量下滑、利润锐减的焦虑周期。现货营收难以为继,ETF 蚕食用户心智,Robinhood 虎视眈眈,链上用户纷纷转向 Hyperliquid 等原生协议,传统 CEX 的「旧秩序」正加速崩解。

但 Coinbase 的应对路径,并非卷费率、抢币种,而是选择了一条更深也更重的路线:收购基础设施、连接机构资本、打造链上底座。

Spindl、Iron Fish、Liquifi 三家公司,分别围绕链上营销、隐私合规和代币管理,为 Base 构建起开发者所需的核心工具栈。而对 Deribit 的重金并购,则补上了其长期缺位的衍生品板块,重新争夺高净值用户与机构资金。

这些看似分散的拼图,最终指向的是一个统一的方向:Coinbase 不再是一家交易平台,而是在打造一个链上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栈。Base 是它的操作系统,Wallet 是账户层,USDC 是资金通道,Prime 是机构引擎——它正在构建一个可组合、可嵌入、可被机构信任的「Web3 中台」。

在这个中台之上,它不再依赖交易量起伏获取收入,而是通过构建身份、支付、交易、社交等链上行为闭环,实现持续的「协议级抽税」;也不再迎合散户的情绪波动,而是吸引开发者、服务机构、打通现实世界与链上的接口。

它的战略已经超越币安、Robinhood 等竞争者所在的维度——不是再做一家交易平台,而是定义谁来构建下一代金融系统:

当别人还在为手续费打价格战时,Coinbase 已经开始出售整个加密金融的操作系统。

这不是退场,而是一种身份重塑。而它的终极对手,或许也不再是 Binance,而是传统金融本身。

说明: 比推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比推快讯

更多 >>

下载比推 APP

24 小时追踪区块链行业资讯、热点头条、事实报道、深度洞察。

邮件订阅

金融科技决策者们都在看的区块链简报与深度分析,「比推」帮你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