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信赖的区块链资讯!
比推数据  |  比推终端  |  比推英文  |  比推 APP  | 

下载比推 APP

值得信赖的区块链资讯!
iPhone
Android

峰会回顾丨圆桌讨论:Web3处在大规模应用前夜吗?

万向区块链

Jeffrey LAI:大家好!我是Jeffrey,感谢大家参与本场的圆桌。PANews成立于2018年,是Web3.0和区块链领域优质的智库型媒体,提供前沿的Web3.0行业资讯及研报,旨在成为用户的Web3.0信息官。今天非常荣幸邀请了四位重磅嘉宾和现场的朋友一起聊一聊我们是不是处于Web3.0大规模应用的前夜。首先请嘉宾们和大家打个招呼,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梁瀚璟:大家好!我叫梁瀚璟,是香港投资推广署财经金融及金融科技主管,我过去两年在努力推进香港的Web3.0和虚拟资产发展,等下会跟大家分享过去几年努力的结果。

张晓:大家好!我是zCloak Network的创始人张晓。zCloak Network是集Web3.0数字身份和零知识证明、数据隐私的一套基础设施,我们提供非常有意思的小功能,可以让大家像携带现金一样携带自己的数据,可以像使用现金一样使用你的数据,具体的方法待会儿详细介绍。

史明:大家下午好!HOTDOG的创始人史明。HOTDOG是一家潮流元宇宙平台,专注于Z世代年轻潮流元宇宙用户。我们更多在探索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期待今天跟大家讨论出更多问题。

Wilson WEI:大家好!我是CyberConnect的Co Founder Wilson。CyberConnect在做去中心化的中心网络,目前在推一套智能合约钱包,将为用户提供有非常舒服的用户体验,可以处理很多Web2.0用户on-brand Web3.0过程中的信用问题。此外,我们还有一套数据网络,主要是社交图谱、内容以及有价值身份相关的信息。谢谢大家!

Jeffrey LAI:2020年5月迎来了比特币减半,在目前新一轮减半周期里迎来了几个highlight,包括DeFi Summer和NFT Summer,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应用,包括Uniswap、STEPN、BAYC,当我们看到这些优秀应用出来的时候,一度认为Web3.0是不是已经迎来了属于自己的“iPhone时刻”,随着行情的走低,目前DeFi社区情绪、NFT社区情绪都是相对比较低迷的。第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吹去现在的泡沫,目前Web3.0到底处于什么阶段,类比互联网发展曲线,目前是比较像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夕,还是像PC大规模普及前夕,或者更之前的周期。

梁瀚璟:在过去一年多时间,我到过很多大活动,这个问题也是大家一直讨论的问题。很多看法是用微软主席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很多人对新科技发展的看法,永远是高估了未来两年的潜力,但低估了未来十年的结果。这对于现在Web3.0发展也是一样的,因为大家非常兴奋,2020年、2021年疯狂炒作,去年暴雷了,今年大家很担忧。港府的看法是有些基础的事情需要做好,监管、法律、搭建生态圈等事情需要实践。用1-10来看,现在我们在3左右。

张晓:从互联网发展历史来看,互联网泡沫破裂时我还在上大学,当时只要注册.com的域名就可以完成融资,那是互联网泡沫最疯狂的时候,这跟Crypto行业有相类似的地方。Crypto行业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特性,真的离钱太近了,大家做什么事情很容易就发个币,炒作一波挣钱。在这样的环境下可能是祝福,但某种程度也是诅咒,让人不会安心专注于本来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想要做的事情。从Crypto行业发展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还处于非常早期。

什么是Web3.0?我进圈子比较早,2016、2017年,当时了解Web3.0应该是关于Ownership,是关于个人所有权,Token、流动性是非常好的机制,但不应该是Web3.0的主航道/主要线索,所以我们在这个行业非常早期,非常希望能看到这些炒作speculation退潮之后,有真正在坚守自己方向,真正能解决大家每天生活中能碰到问题的项目站出来。这些项目站出来的时候,Web3.0才是科技真正成熟的世界。

史明:我感觉目前Web3.0阶段在探索、实验的阶段。类比于互联网、Web2.0时代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只有少数人了解技术,只是在科研上有一定的进展。第二个阶段,包括电商、社交体系的搭建,慢慢普及度增加,关注度升高。第三个阶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包括社交媒体,这样的普及度已经打开了很多。回到Web3.0,更多是早期阶段,类似在Web2.0时代的浏览器阶段的过程。

DeFi与NFT确实把创新性带给了Web3.0领域,让大家关注这一块。随之而来的可融性、安全性、监管性的问题慢慢影响到了Web3.0发展性。DeFi和NFT的创新性是存在的,所以受到了资本各方面的关注,带来过分投机、泡沫产生。我认为,目前阶段还没有真正来到Web3.0的“iPhone时刻”,需要我们更多解决问题,包括探索+实验性。

Wilson WEI:我从2017年初开始在硅谷做了第一家公司,做了两年多,那家公司被收购的时候有1500多万月活的用户,目前做CyberConnect,行业里暂时还没看到拥有现象级用户数量的应用。在过去的六年中见到的比较有意义的进步,除了比特币和以太坊本身的价格在往上涨,即更多人在接受去中心和金融这套体系外,DeFi是蛮好的尝试,中间出了很多泡沫,但本质出了一些像Uniswap这样的应用,还是很棒的尝试。

NFT技术架构推出新standard,非同质化代币的standard都是蛮好的program。差在哪里?差了一些infrastructure没有做的特别好,像六年前开始有小狐狸MetaMask登录其他方案,到现在为止这还是比较主流的方案,用户门槛非常高,有点像以前上网的时候需要把电话线拔下来插进去,那个体验是比较糟糕的。但因为联网之后的体验特别有意思,所以有一帮人在里面玩。

到互联网真正起飞的时候,除了早期只能浏览黄页、非常有限的博客外,开始看到游戏、聊天室、社区论坛这种能够把用户体量体现在小小的几百万、小一两千万,user提高10-100倍的情况下,是hard moment。我个人觉得没有想象中那么远,预计3-5年中有10倍以上用户体量的增长,至少10倍。

Jeffrey LAI:感谢各位嘉宾的解答,嘉宾们的观点算是比较一致现在处于类似互联网时代拨号上网的早期阶段。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Web3.0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条件、契机是什么?是基础设施完善,或者是监管政策的引导,或者其他方面?

梁瀚璟:因为我是负责金融,在金融领域分享一点看法。如果大家有关注香港媒体就会知道香港银行监管局应该会在明年年初发出稳定币牌照,过去半年我跟很多世界各地(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机构沟通,发现他们对稳定币牌照非常感兴趣。我跟一些行业领导者也在交流,为什么他们那么感兴趣呢?因为他们发现单纯从盈利层面看,早期加入的企业在过去一年赚得盆满钵满。但说实话,高利率的时代不会太长,大家要看未来降息以后会有什么应用场景,其中非常明显的是跨境支付,比如说在新兴市场,包括非洲、拉美货币不稳定,传统支付基建也不好,现在已经用稳定币做交易,但问题是发稳定币的是民企,如果之后爆雷了跑路了怎么办?所以支付金额肯定不会太高。

如果有了牌照,在全世界有实力、信心比较高的监管(像香港监管局)在背书,那发牌照就有意义了,有这个牌照以后很多以前不敢大批大批地支付的企业,在有监管环境的保障之下会考虑用新的银行支付以外的渠道,如果现在发展下去的话,其中一点就是拥抱监管,给更多机构和个人有信心用新技术、新基建。

张晓: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的想法和大家稍微有一点点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想让Web2.0用户进入Web3.0?有没有可能采取一种方法,让Web3.0融入每个Web2.0用户的生活,让大家在不知不觉间用Web3.0的技术解决了在Web2.0里解决不了的问题,让用户在无感的情况下把Web3.0使用起来,因为Web3.0技术内涵已经远远超过区块链,在Web2.0里有很多问题是不好解决的。像刚才梁先生说的跨境支付、个人数据使用。

在Web2.0的世界里有银行、各种各样监管规则、各种各样机构之间的跨境流动检查流程,区块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对用户来说,他其实并不需要知道我到底是在用Web2.0还是Web3.0技术。从纯技术角度来讲,在未来两年左右的时间,Web3.0技术要得到Mass Adoption有两项很核心的技术我个人是很看重的:

1. PassKey。账户密钥管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难以迈过去的坎儿,私钥写在哪儿?不能写在电子的地方,不能拍照,泄露之后钱就没有了。如果在每个人的智能手机里都有加密处理器,可以在本地用私钥进行签名,用这样的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用户进入Web3.0的门槛问题。

2. Web3.0的技术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解决刚刚说的Web2.0的问题,包括个人身份数据隐私、数据安全问题。用户的数据不需要再向第三方共享,通过Web3.0里大家经常用的密码学零知识证明技术在证明自己身份的同时又不出示或者不交换数据,证明我自己的身份属性。

又或者现在AGI大量发展,在网上真的很难确定你看到的一段视频、听到的一段语音是否真的来自于真的人或是由机器生成的。正在跟你打电话的是人还是机器?是不是AI在骗你?现在几乎已经没有手段让人用人工的方式判断了。

如果用Web3.0,用digital identity,用密码学的方式,可以很容易地在链上、Web3.0世界里形成链上身份的存在,可以解决现在能够看到的很多类似于电信欺诈、电信诈骗的问题。在Web2.0世界里,大家每天遇到的问题都可以用Web3.0的技术解决。

我个人认为,至少从我们自己项目的努力方向上,想把Web3.0里的技术以无感的方式让用户在本地使用起来是我们想要追求的目标。

史明:第一,从基础层面,比如基建、跨链问题来看,确实需要有待于提高,这样Web3.0跨项目、协作性、扩展性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二,监管层面需要更多明确的合规性,包括虚拟资产交易税收问题,由此打开更多应用场景,让便捷性、安全性进入到普通用户的层面。第三,需要更多爆发点,像GameFi可以创造更多的游戏互动性,SocialFi也会有更多的创新性,NFT也会有更多交易、数字资产的诞生。HOTDOG在元宇宙中不停地在探索中,主要更多探索协议时代的用户,像最近做的LGD战队、线下大学生电竞联赛,包括娱乐、音乐板块也在不停地探索可能性,积极地把Web3.0更大扩容性体现在不同价值层面上。

Wilson WEI:刚刚张博士说的我们特别认同,on-branding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怎么让客户比较舒服地,不需要很复杂的进行拔网线等操作。其实这个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PassKey是一种solution,同时还要解决在不同DAPP上怎么处理问题。因为这里面是你的钱,你的钱丢了,能不能找回来?找不回来的话普通用户也特别难受。整套on-branding怎么让用户体验做得非常舒服?CyberConnect希望和更多人一起解决。

例如,如果你想要教育用户做一笔交易,这笔交易是在Polygon上的,或者是在其他链上的,所以你需要买Native Token,他都没听过MetaMask,他都不知道什么是Polygon,这个事情特别复杂,而gas quest system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用户没有被教育的过程,被教育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心态,而且产品也是不好的逻辑,你不应该教育用户,应该放在他面前,点一下就知道怎么操作。在技术上,on-branding的确是非常痛苦的问题,像小狐狸已经用了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没有比小狐狸更好用的东西?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在不断地尝试有意义的use cases,同时支持团队做有意义的use cases,比如说我们想做一套可被信任的身份体系,让每个用户有信得过的program。除了技术和应用上的各种尝试外,最大的问题回归到监管,监管的确是非常大的问题。比如说香港会支持的法币,如果能把法币入境这件事情合规、合法、简单地进入到这个世界里,那这是非常大的事情。目前来说,普通用户想要买NFT,或者想要在链上做任何操作都是非常困难的,没有特别明确好用的合法渠道。

Jeffrey LAI:总结一下,还是离不开基础设施完善,包括某一项技术的发展,用户能够无感进入到Web3.0世界,而不是像现在一样门槛比较高,用户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切入痛感。第二,离不开环境的营造,包括梁先生提到的友好监管环境,以及宏观的经济环境也会有影响。第三,用户培养和用户习惯的养成。第三个问题,也是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聊到大规模应用肯定离不开杀手级产品的出现,各位嘉宾觉得未来在Web3.0领域哪个赛道会孕育出杀手级产品,是目前比较热门的DeFi、NFT、GameFi、SocialFi、DID还是其他未提及的赛道。

梁瀚璟: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我年纪比较大,90年代我已经开始工作了。记得当时大家也在问同一个问题,哪一个是Killer App?Web1.0的Killer App是电邮,所以雅虎、HotNews是当年的Killer App,现在看是非常简单的,但在当时是非常火爆的事。从这个角度想,有时候Killer App不一定是创新的事,有机会也是传统事做得更好。所以在思考、考量这个问题的时候,香港本质上的优势,以及香港的定位,从这个角度想的话,首先想到融资,香港是跟国际资本融资对接的好地方,但如果大家对香港印象比较深入的应该是香港港交所的上市,但上市需要成本,一般来说在香港上市的成本大概是2000-3000万港币,如果用融资金额计算的话大概是5%-6%左右。过去一两年我跟RWA、实体资产代币化、STO方面发展行业龙头聊的时候,大家也发现如果用STO渠道融资的话,不需要给5%6%,起码可以省掉3%个点,从成本角度这是很大的改善。

在亚洲有中国特色,我跟很多传统金融朋友在聊,像欧洲的富人起码有几代了,他们对于投资的看法是放了钱,母基金politically放10年不动,完全可以接受。过去几年,我们也跟很多内地富豪有交流,因为现在经济环境变化很多,如果在投资层面钱需要绑十年的话他们不舒服,如果有新的渠道、新的平台能够投资,但是退出比较简单,不需要绑十年,一年就够了。

对于传统流动性没有那么高的,从房地产,私募基金、PE以及其他艺术品等境内资产传统是流动性不高的,但有STO、RWA新工具能提升流动性,这一类改善对于融资方面提供新的赛道,如果用实际数据表达,什么融资金额适合在STO赛道融?通过我们跟行业专家的研究,大家的意见是1000万美金到2亿美金中间的金额比较适合,这也是新的赛道,中型规模的融资是新的机会,这是在我看来的Killer App。

张晓:当然,我们自己是做Web3.0数字身份的方向,所以还是看身份看得比较多。刚开场的时候我介绍zCloak Network提供的产品有一个挺有意思的功能,希望大家以后像使用现金一样地使用你的数据,这个提法是比较特别的,很少有人听说什么是像现金一样的数据系统。

回到区块链行业原点,Day1是中本聪的白皮书,如果把中本聪白皮书里的定语全部拿掉的话,你会发现最后剩下来的词就是“现金”一词,为什么是现金?现金跟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些用电子的方式进行支付有什么好处?现金有很多很优异的特点,比如说Ownership,放在我兜里的钱就是我兜里的钱,别人不可能通过改写协议、改写账户就把我的钱变成零。我的现金拿出去,半夜三点钟去便利店买点水,没有人知道我在什么时候花了多少钱做了什么事情,这属于我的个人隐私privacy。现金特别简单,不需要任何infrastructure,没有网没有电,在任何情况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因为你有现金买到东西,这是现金相比电子支付的优点。当然它有它的问题,从数据的角度来讲,回看我们现在所处的大数据时代,会发现一个情况,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但如果仔细解释一下的话,个人并不拥有任何数据,数据全部都在云端,都在政府、公司、互联网巨头的数据库里,你身上属于你的数据几乎是zero。

有没有可能做这样一件事情,把云端的数据拿下来,把数据像Cash现金一样放在你自己的口袋里,你自己作为自己数据的主人own这套东西,zCloak Network提供了这套基础设施,叫数据钱包/数据卡包的概念,提供了Data Card小工具,要做Mass Adoption,把行业里的可验证数据凭证、零知识证明术语抽象出去是非常重要的,最终暴露给大众的就是card(卡片),卡片里承载的是属于你的个人数据,可能是你的医疗数据、教育数据、工作经历的数据,可能是你在某些社团活动的数据,数据不是存储在云端,不是存在别人的手里,不是存在区块链上,甚至不是存在IPFS,就是存储在你自己的手机里,用你的密码锁定放在本地,当然会采取Web3.0的技术,用数字签名的技术保证数据是真的,用区块链保证数据需要rework的时候所有人都能看得到,可以用零知识证明技术保证我不想向对方出具数据详情的时候,证明我的资产在什么范围内,或者我的年龄满足哪些要求,而不需要向别人出示这些数据的细节。用Web3.0技术解决Web3.0的问题。

回到本质,希望把data的Ownership交到每个人自己的手里。类似这样的技术优什么作用?举一个非常小的点,非常小,但大数据技术发展这么多年这个问题没有人解决,很简单,跨部门、跨域的数据流动,A公司想用B公司存储的关于某个人的数据,不仅仅只是技术问题,是政治的问题,如果这份数据在传输、使用过程中泄露了,那该追查A公司的责任还是B公司的责任?没有人能说得清,谁都不想负责,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这份数据没法得到分享,最终只能得到一张纸质手写的证明,证明我的身份或者使用我的数据。但如果使用类似于数据卡包技术,数据可以做成一张data card放在自己的手里,我想在任何的场景下使用这个数据,不需要得到第三方的批准和配合,我想在中国、美国、非洲使用这个数据,不涉及任何监管问题,因为我在使用我自己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真正会把数据所有权还给了每个人自己,所以关于个人数据点会是未来Web3.0爆发非常重要的方向。

史明:我们认为,更多杀手锏是在元宇宙项目上,因为元宇宙项目本身承载性比较强,元宇宙通过区块链底层技术不断拥有去中心化、加密属性,诞生出来了像数字身份、数字资产、用户创作性、用户数字资产性,会兼容更多创新项目,比如像AIGC的加密性,在中国加密的虚拟资产还是相对比较敏感的,很多都要提前虚实结合在一起,元宇宙是很好把这块承载起来的链接器。

所以我们并不是特别关注SocialFi、DeFi、DID、NFT等单独的项目,更多关注元宇宙,怎么把元宇宙的东西跟现实社会融合在一起,让更多人参与到项目的本身,感觉它的创新点是我们最关注也是最看好的一块。

Wilson WEI:Mass Adoption几个方向,先抛开infrastructure不谈,Substrate、Protocol、zCloak等行业里很多人在做infrastructure,但真正Mass Adoption还是要看场景,我可以分享几个我觉得有意思的场景,如果大家听到要做的话记得跟我们一起合作。分三方面:

1. 如果你做的场景跟变现是强相关的,当然我讲的东西都更偏社交、内容相关的idea和机会。

2. 跟身份相关,比如说你在Twitter上搜Smart Contract会发现很多假账号,在社交的时候看到的LinkedIn里有很多假信息,很多人说它是for companies,但实际上不是。

3. 你的场景、要解决的问题是成千上万人同时往里面做运营或者做输出的时候,产品整体效率可以有效变高的情况下,这个东西非常适合Web3.0来做,非常适合Crypto Native的方式来解决,如何能够高效地组织几十万、几千万人共同完成某些东西,比如说内容创作。

中国互联网企业有个很强的地方是很高效地运营,如果Crypto里能有一套机制合理地让某些人做了某些工作,而且被认证到了、被激励到了,非常简单的一套机制,最简单的肯定是Proof of Work,但是当你把work变成内容创作的时候,产品明显比原来的产品效率好,这就是好机会。这三个都是非常好的机会,大家可以看看。

Jeffrey LAI:非常感谢Wilson的分享,非常感谢四位老师的精彩分享,我们期待的Mass Adoption可能没有这么快到来,但是大家达成的共识是这个时刻一定会到来,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本场圆桌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说明:比推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文链接:https://www.bitpush.news/articles/5426474

比推快讯

更多 >>

下载比推 APP

24 小时追踪区块链行业资讯、热点头条、事实报道、深度洞察。

邮件订阅

金融科技决策者们都在看的区块链简报与深度分析,「比推」帮你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