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巨头无法做成Web3的产品?
web3 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公链的发展其离不开 web3js 数据库。
2021 年 7 月份,Paradigm 和 Uniswap 团队发表了一篇 DEX 的数学论文 TWAMM,通过在数学上将 T 消元,让算法自动执行一笔时间 T 内的撮合订单。算法发布当时,业内很兴奋,认为是一种新的交易范式。AnchorDAO 研究团队也与 Paradigm 的 Dan 和 Dave 讨论 TWAMM 的优化和实现问题,并且发布了一篇数学综述 。此后 Paradigm 的研究员公布了 TWAMM 的实现版本 [2],但哪怕是 Paradigm 构建的算法也没有推向市场。那时带来的一个思考是,对于一个新的 DEX 产品,创新的算法和产品力是否是关键?其实 TWAMM 无论对做市商、用户、项目方,其理解和使用门槛都比较高,距离普通用户非常遥远,也与 UNI 最早「人人都能成为做市商」的想法背道而驰。
web3 生于大众,也应该服务于大众。随着 DeFi 的成熟,DeFi 对大众的门槛却越来越高,离大众也越来越远。更加成熟的 DeFi 在 2021 年并未像所预料的那样,再次爆发。反倒是更贴近玩家的 gamefi、NFT、meme 等,带起了这一轮牛市。
区块链的底层逻辑,首先是普惠性,是一种基于代码的公平性,大众才是主角。web3 浪潮其实是一个自下而上由草根推动的运动,构建 web3 产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应该离开大众。
区块链的技术本质之一在于生产关系的重塑与优化,而不是产品力驱动。所以 web3 的核心从来不是技术、算法,更不是产品力,而是由 Token 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化、所有权的转移,是一种迫切的人文关怀的使命。通过 Token 机制,将价值和控制权下方给用户和「Builder」,让参与者一起构建一个「无需许可」「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 web2 大厂,很难做出 Uniswap/Axie/Opensea 这样的产品。因为这些协议的背后并不是靠产品力,而是根植于 web3 文化所驱动的产品,并且是在一轮又一轮的艰难之中坚守出来的产品。
当我们回答为什么 web2 的巨头无法做出 web3 的杰出产品时,我想「信仰」是最大的原因。这种「信仰」不是抽象的表达,它是通过时间沉淀下来的对 web3 文化的自豪感、参与感、兴奋感,是一种具体的感官表达。当给那些没有银行账户的同事和同行发放 cryoto 酬劳时,这种自豪感是具体的,因为我们知道这可能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当给通宵完成 task 的东南亚 gamefi 用户发放$5 空投时,这种与东南亚玩家的连接是具体的,因为我们知道这$5 可能是他们的生活支柱;当用 crypto 去购买艺术家 NFT 时,这种欣慰是具体的,因为我们知道这可能是受疫情影响的艺术家们唯一的收入来源。正是因为「信仰」带来的使命感,使得我们这些 holder 能在加密价格跌完 90% 再跌 90% 的时候,继续坚持「build」。
新一代基建背景下的 web3 产品力:自由、服务大众
相比于 web2 的基础设施,web3 是一种全新的基建背景。如果说前者是电力和网络,后者的基建则是全新生产关系下的数据和资金流动性:
在数据层面,区块链的数据是开放、共享的。它不再是 web2 那种有限的 API 访问,而是任何地方都能连接这些数据,这些数据甚至可以说是永恒的。在资金流动性层面,由 DEX 构建的基建也非常成熟,所有场景都可以共享 DEX 的流动性,帮助完成交易。同时随着 DEX 对资产定价权的扩大,这也使得更多做市资金被迫进入 DEX 领域,加深流动性的网络带宽。
在这样一种基建背景下,少数几人便能完成一个项目(DeFi/NFT/MeMe) 的构建和 Token 发行,将构建一个网络的权力下放到大众。
以 web2 的证券交易平台为例,它需要考虑黑客风险、政策风险、用户信任风险、流动性风险、技术风险包括撮合系统/运维/服务器等等,其门槛的限制使得交易平台只能由巨头参与。但是如果构建一个聚合 DEX,这些成本都不需要考虑,只需要专注于服务用户,不断优化不同场景下的用户体验。
所以 web3 新基建带来的一种全新的产品形态思考,它核心是对生产关系的思考。当我们讲 tokenomic 很重要的时候,其所表达的是一种生产关系的重塑:因为 Token 构建了一个自营销的网络,躬身入局的 Holder 自发的去传播「产品」。当我们提到 web3 的「共识为王」时,它是一种生产关系重塑后的 web2 的「流量为王」,相比产品力驱动的流量,web3 更看重的是由共识自发驱动的流量。
DeFi 需要新的叙事点:构建场景金融
web3 必不可缺的一环是 DeFi 产品,DeFi 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服务大规模用户的协议和平台了。在 DeFi 背后的基建数据和流动性日趋成熟的现在,下一个趋势是什么?要如何才能服务于万亿美元的资产,并且让 DeFi 被上亿的 crypto 用户接受和日常使用?
如果参照微信和淘宝给移动支付带来的金融普惠, 那么 DeFi 下一个趋势也应该是基于场景构建的金融服务。如何使 DeFi 触手可及,使得用户在场景端便捷的使用到 DeFi 是下一个趋势更应该关注的目标。
在下一个阶段的 DeFi 产品,它的口号和使命应该尽可能简单、易懂,正如 MetaDEX 的使命:DeFi at your fingertip, the next genration of Web 3.
聚合平台是目前 DeFi 的主要方向,比如 zapper 和 zerion,比如信息聚合平台 dex.guru,但他们的日均 PV 也才 4-6 万,而从这些平台转化为交易的用户,其转化率分别为 0.087%,0.076%,0.042%. [3]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Opensea 场景下的日均 PV 接近 3000 万,其中第一次访问 metamask.io 的用户占比 50% 左右。从数据上猜测,Opensea 接近 50% 的用户来自 web2。
这两者的量级差距之大,难以想象。他们之间的这种 gap 是如何导致的?如果目前 DeFi 产品的创新,是跟 zerion/zapper/dexguru 做内卷式的竞争,或者与他们服务一样的用户群体,其意义何在?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 Axie 上侧链的 katanna,其 Axie 交易量在 katanta 最高的时候一度超过 Binance 的交易量。
不难看出:
· zapper/zerion/dex.guru 所服务的 DeFi 群体是一个内卷的、体量非常小的场景,而且转化率低。
· OpenSea 的广大流量池,可以将 DeFi 产品的服务用户扩充几个数量级。
· kanata 协议则说明 DeFi 产品应该依托场景,而不是独立做一个 DeFi 平台。
Opensea 场景其实就好比 web3 的淘宝,让大量 web2 用户第一次使用钱包。相比于目前没有方向的社交场景,下一趋势比较明确的场景必然是游戏。一方面游戏的开放经济系统可以通过 web3 土壤让这套体系有机会成为「永恒」且「不可侵犯」;另一方面则是游戏用户比 NFT 用户,所覆盖的用户规模更大、更深远,产生的价值也更高。相比起 NFT 的收藏属性,游戏对于用户而言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许多用户通过游戏来来找寻生活的目的与意义。
MetaDEX: 让 DeFi 触手可及
正是基于此,MetaDEX 的算法团队试图在便利店和沃尔玛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中,去寻找 DeFi 产品设计的理念与使命。Binance、Uniswap、Pancakeswap 完善的基础设施,好比一个沃尔玛大超市,大平台,再做一个沃尔玛类型的机会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卷。为了服务更广大的用户群体,产品应尽可能将 DeFi 带到场景端,在各个场景端可以让用户和开发者便捷的触达到 DeFi,通过 7-11 的便利店方式去完成 web3 的「金融普惠」使命。
Arche Network 在玩家页面提供的 swap 服务 (powerd by MetaDEX)
目前提出的「DeFi as a service」概念,更多是基于自身平台所提供的 DeFi 服务,这仍然是平台的内卷的逻辑。更重要的是将 DeFi 作为一个 SaaS 系统,去服务更多的 web2 场景,就好比 web2 时代的数字化对实体生意的赋能,要让 web3 时代的金融化对场景赋能。
当我们提到让 DeFi 触手可及时,它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面向用户的场景金融,将 DeFi 基建带到各个场景端,并且让场景去匹配 DeFi 功能,而不是去构建一个新的创新 DeFi 平台。比如在 web2 场景,集成信用卡相关的组件功能;在 web3 交易网页的场景,集成跨链功能。
在游戏场景,MetaDEX 发布了一个小额交易算法框架 [4],致力于服务游戏场景的小额交易,让游戏玩家在玩的过程,一键完成交易。同时用创新的 AMM 提高做市商的资金利用率。
第二层是面向场景方的 SDK 调用,web3 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公链的发展其离不开 web3js 数据库。同样的,在推进场景金融的构建时,也需要不断的沉淀组件的 SDK 通用能力。使得第三方场景可以方便、自由的调用 sdk,在不需要理解 web3 的底层时,能一键调用 DeFi 功能,为用户服务。
比推快讯
更多 >>- 美联储 10 月降息 25 个基点概率达 89.8%
- 以太坊财库公司 Bit Digital 拟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筹集 1 亿美元
- 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不会接受一项为期7到10天的临时拨款法案
- 美国科技巨头争相与特朗普达成诉讼和解,和解费用总计近6000万美元
- 美股三大股指小幅收涨,金龙指数涨 2%
- 合规科技公司Notabene推出企业级稳定币支付平台
- 消息人士:参议院民主党人考虑推出为期7至10天的临时拨款方案,以避免政府停摆
- 美CFTC代理主席:与SEC的加密监管“地盘之争”已结束
- 代币化黄金市场规模逼近3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 特朗普宣布结束以哈冲突的20点计划,以方已表示接受计划
- 美SEC与CFTC宣布协调加密监管政策,SEC主席称加密为“首要任务”
- Chainlink与 DTCC、Swift 等合作完成AI与区块链技术第二阶段试点
- 美国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约翰·图恩:参议院将于周二再次就避免政府停摆的法案进行投票
- 美国国会四大领导人正准备就政府关门风险在白宫举行一场高风险会议
- 纽约州NYDFS负责人Adrienne Harris宣布卸任
- 美联储穆萨莱姆:预计货币监理署将监管非银行类的稳定币发行人
- 美国威斯康星州推出比特币权利法案 AB471
- 美联储威廉姆斯:劳动力市场疲软迹象让我支持降息
- 美联储威廉姆斯:我的模型对实际中性利率的估计是0.75%
- 美联储威廉姆斯:潜在利率较低的环境仍可能持续
- 穆萨莱姆:政策在变得过于宽松之前所剩余的空间有限
- 美联储穆萨莱姆:对未来降息持开放态度,但认为需保持谨慎
- 穆萨莱姆:预计通胀将在未来两到三个季度保持高位
- 美联储威廉姆斯:不希望看到劳动力市场过度疲软
- 金融时报:美国监管机构负责人呼吁与英国实现加密货币“护照互通”
- OpenAI允许用户直接通过ChatGPT购物
- 莱特币创始人:预计现货 LTC ETF 将很快推出
- 与贝莱德 IBIT 挂钩的期权未平仓合约规模超越 Deribit,现已接近 380 亿美元
- 比特币提币放缓,过去 24 小时 CEX 净流入 368 枚 BTC
- Flying Tulip 以 10 亿美元估值募资 2 亿美元,Brevan Howard Digital 等参投
- 韩国加密资本 BlockStreet 战略投资 CAT,为其注入 2000 枚 SOL 流动性
- 某鲸鱼以 1.93 美元均价增持 176 万枚 ASTER,随后组入流动性池
- 数据:过去 24h Binance 净流出 1.61 亿 USDT
- 哈萨克斯坦推出国家级加密储备基金,首笔投资为 BNB
- 不丹王国政府将 2011.23 枚 BTC 转移至新钱包,约合 2.2969 亿美元
- 美国劳工统计局:将在美国政府停摆期间暂停运营,不发布经济数据
- 今日美国比特币 ETF 净流出 4083 枚 BTC,以太坊 ETF 净流出 81358 枚 ETH
- 法资管巨头 Amundi 增持 MSTR 至 178 万股,持仓约 5.72 亿美元
- Algorand 基金会任命前 Ripple 工程师 Nikolaos Bougalis 为首席技术官
- 比特币财库公司 Mercurity Fintech 被纳入标普全球 BMI 指数
- 数据:USDC Treasury 在以太坊链上销毁约 3.5 亿枚 USDC
- 数据:BTC 全网合约持仓量 24h 增长 6.3%
- 花旗将其区块链平台接入美元清算,提供银行间即时跨境支付
- LQWD 斥资 156 万美元增持 14 枚 BTC,目前总计持有 252.5 枚 BTC
- Robinhood 股价止跌转涨 6.3%,此前部分高管遭披露进行内部股票交易
- 分析师:ETH 价格已重回 BitMine 成本线以上
- 美 SEC 要求 LTC、XRP、SOL、ADA 和 DOGE ETF 发行方撤回 19b-4 申请
- Canaccord 重申比特币矿企 Cipher Mining 买入评级,目标价上调至 16 美元
- 以太坊提币趋势延续,过去 24 小时 CEX 净流出 7601.58 枚 ETH
- 以太坊网络 Gas 费升至 15 gwei
比推专栏
更多 >>观点
比推热门文章
- 4天狂飙60亿美元,Plasma引爆DeFi抢钱大战
- 美联储 10 月降息 25 个基点概率达 89.8%
- 以太坊财库公司 Bit Digital 拟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筹集 1 亿美元
- 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不会接受一项为期7到10天的临时拨款法案
- 美国科技巨头争相与特朗普达成诉讼和解,和解费用总计近6000万美元
- 对话Plasma CEO:「存1美元得1万」背后,是稳定币万亿市场的长期愿景
- 美股三大股指小幅收涨,金龙指数涨 2%
- 合规科技公司Notabene推出企业级稳定币支付平台
- 消息人士:参议院民主党人考虑推出为期7至10天的临时拨款方案,以避免政府停摆
- 美CFTC代理主席:与SEC的加密监管“地盘之争”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