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lkadot 需要吸引真正的人才,正视国库薪资争议的问题!
来源:PolkaWorld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BbKF_ZT_A1iDD1rDzwiZw
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分享来自 PolkaWorld 每月一次的 Polkadot 圆桌会谈节目,我们会回顾过去一个月 Polkadot 生态系统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这一期我们特别高兴邀请到 Alice und Bob、Lucy 和 Max,一起来聊聊这个“戏剧性”的五月。比如价值五百万 DOT 的提案、正在进行中的大使计划、以及 JAM 等大事件都在近期发生。这个时间点非常适合我们去学习、反思和成长。由于该内容较长,我们将分为上下两部分发布,本文为下半部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
关于 Polkadot 提案中的薪资争议
-
流动性激励的重要性
-
如何帮助 Polkadot 重塑品牌定位?
查看上半部分文章《我们应该为 Polkadot 国库引入“投资人”的角色吗?》
关于 Polkadot 提案中的薪资争议
Kristen: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反复性问题就是关于提案中薪资部分的争议。我其实同意 Tommy 的观点,有些提案的薪资涨幅从我的角度来看实在是离谱。我们总是会拿他们的薪资去和 Fellowship 的成员报酬或者整个生态的平均水平做比较。但提案人会认为这样比较不公平,他们会用精美的 Excel 表格计算资金分配,让我们很难做出公平决策——因为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薪资是合理的。你们怎么看?
Lucy:其实 Technical Fellowship 的 Annel 也在做一个职位的看板,想解决生态内的就业问题,但这必然涉及薪资。我去年也做过一份薪资调查,当时在看运营沟通等岗位的薪资情况。我觉得我们确实需要现实一点地面对“为人才付薪水”这件事,不能指望大家都是义工。我们现在确实需要一些“真正的员工”来推动生态前进,虽然数量不会太多。但在一个去中心化生态中,这种“正式雇佣”的机制以前是不存在的。当然,有些人确实不应该拿工资,除非他们交付了成果——比如那些接短工的人。但对于那些真正要把事情落地执行的人,我们就得付出合理的薪资。而这个“合理”应该建立在一些明确的基础上,比如:他有完整的简历、你知道他以前拿多少薪水、你做了薪资调查,明确了市场水平——这样,就应该像正常公司一样去支付薪资。
但问题在于,很多提案没做这些功课,只是按小时费率计算薪资,却限制每周 30 小时工作时间。我认为应该转向日薪制,同时记住这些是外包人员——虽然他们没有办公室开销、福利或假期,但即使在去中心化环境中,生活成本、税收等现实因素依然存在,不能指望所有人为了“情怀”不计报酬。我自己经历过无薪工作和合理薪资,深知需要平衡现实,为优秀的人才支付合理薪资。同时要放眼整个行业来看,不能只盯着我们自己这一个圈子。
Kristen:我还是觉得很难判断。因为他们有时会把自己拿来和 Web2 领域的顶级公司做对比,来证明他们的薪资是合理的。
Lucy:如果他们没有简历或者数据来支持自己是那个级别,那就没得比。如果做了市场对比分析,那也没什么问题。我的做法通常是,研究完之后把自己定位在中间水平——这在目前阶段是最公平的方式。但确实,这个过程是很困难的。我觉得我们需要开诚布公地讨论薪资问题,而不是互相指责攻击。我承认我性格比 Tommy 冲一点,但他在这种结构性话题上确实能更冷静地引导讨论。还有,当年给 head ambassador 开一万美元月薪的决定,确实对我们后续看待薪资标准产生了长期影响。当时那个工资,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不算高,但很多人会觉得太多了。所以,这也造成了今天这种“谈薪色变”的局面。
Kristen:而且 Web3 这个行业本身就有地域差异——很多大使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地区之间的薪资水平差距也很大。可能一万美元在某些地方是正常水平,但在其他地区就显得很高,但我们又不能因为地区不同而给他们差别对待。
Max:我也想补充一点:我同意,我们确实不应该根据地区来区分薪资水平——这会走向一个非常危险的方向。毕竟,我们现在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人才市场,谁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大家都在 Telegram、各种线上平台上实时沟通和协作。
关于薪资的问题,我个人最看重的是激励机制和利益一致性。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只是“发死工资”。在某种程度上,报酬要和表现挂钩。可能我作为做 VC 的,会更偏向这种思维模式吧。比如我们投一个创始人,他并不是领月薪,而是靠 token 激励,如果做得好、项目成功,他会赚到很多钱;如果不行,那他也就什么都没有。这种“风险与回报挂钩”的机制是最直接的激励方式。当然,对于有些岗位来说,这种“业绩挂钩”的机制可能不容易操作,但还是应该尽量去设计出某种方式,比如基本工资+绩效、或者某种“股权”形式来体现贡献。
Lucy:你说的这种模式其实更适合某些特定角色。但问题在于,还有很多人是在“做事”的角色——他们不是创始人,也不是技术 leader,而是具体的执行者。这也是我和 Shawn 之间经常会产生分歧的地方。我们本质上想法一致,但表述方式不一样。他会觉得,应该“先做事再拿钱”。但有些工作,比如我们提到的职位平台(job board),这种事情你不可能靠义工来做,你让人放弃其他工作,投入大量时间到某个项目上,那就必须有明确的薪资承诺,做得好就持续合作,做得不好就结束合作。
我现在其实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 Web3 “自由代理人”,没有固定薪水,虽然有一些项目会通过我来申请资金,但我不是被谁直接雇佣的。我其实很想公开分享我的工作内容,也在写报告,可是没人看。那我该怎么证明自己的价值?我真心希望能建立一个好的评估机制,因为我想一直做下去,也希望有更多像我这样的人能参与进来。
现在 Web3 还处在一个“要么没钱干活、要么突然暴富”的极端阶段。我们需要的是中间地带——一些人愿意稳定做事,拿一份还不错但不过分的收入,不求大富大贵,只求长期可持续。所以,我真心希望我们能有一个更广泛的讨论机制,哪怕不是写季度报告,而是像现在这样,面对面聊一聊工作内容,然后结合报告材料去做评价——这个思路值得好好思考。
Kristen:Tommy 你有什么想补充的吗?关于薪资这个话题。
Alice und Bob:想说的很多,但可能要聊很久了,我们还是先继续下面的话题吧。不过我同意 Lucy 说的,我们应该为这个话题专门设一个讨论空间。我听到很多人都在表达类似的观点:我们希望有高质量的工作产出,那就需要专业的工作投入,也要给出与之相匹配、有尊重感的薪资回报。
流动性激励的重要性
Kristen:好,那我们希望未来大家可以持续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那我们现在抓紧时间进入下一个议题,今天时间不多,争取讲两个点。第一个是激励措施,也就是五月份争议最大的提案:Hydration 申请了五百万美元,最终提案通过了,但他们决定退还三百万,只保留两百万,并将在未来六个月内分发给社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打破 Polkadot 内部“信息茧房”的好方式。因为,就连 Gav 在上次技术 Fellowship 的会议上都提到,我们 Polkadot 生态的问题就是信息传播太“向内看”了。所以我想听听在座各位的看法,你们认为这两百万 DOT 的激励,是否真能帮助 Polkadot 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让圈外的人真正开始关注 Polkadot?
Max:我先简短说两句。其实一开始我并不太支持这个想法,因为听起来就像是在搞“补贴”、人为选出赢家的样子,我本能地会抗拒这种方式。但后来让我改变想法的是其他生态的对比——不管喜不喜欢,其他主流公链(Layer 1 或 Layer 0)都在做类似的激励。虽然“别人做我们也做”不是个特别有力的论据,但在加密领域的资本竞争中,这确实是现实。
资本是无国界的(这里指无“生态边界”),会流向收益更高的地方。看看 Solana、Optimism 等生态,他们在 DeFi 激励上的投入远超 Polkadot 。虽然我个人并不推崇这些生态,但在 DeFi 领域,我们必须参与竞争。相比之下,Hydration 申请的 500 万(现调整为 200 万)DOT 其实是很小的数字。我打个比方,就像现在全球在搞贸易战,有些国家会补贴自己的产业。你可以觉得这样不公平,但你又无法阻止他们这么做,那你就只能想办法应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我们给 Hydration 的激励,是一种合理的对冲行为。
Kristen:是的,可能这确实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那 Lucy 你怎么看?
Lucy:我基本同意 Max 说的内容。我和他一样,一开始也有些抗拒,觉得这有点像“花钱买热度”。不过我也知道事情不是那么简单。我最终愿意支持这件事,是出于对项目团队的信任。我唯一的顾虑是:我们最终想要实现什么目标?我们是只想多拉一些钱包用户,还是希望真正把人们引导到 Web3 的使命里来,让大家理解并传播这种技术理念?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我觉得这笔钱确实能吸引人来,但问题是他们来了之后我们要怎么留住他们?如何让他们不仅留下来,而且真正理解、认同我们在做的事情?或许现在做激励还为时过早?当然,Polkadot 本身已经很好了,我不认为我们需要搞 “Make Polkadot Great Again” 那一套。我们是个慢热型生态,但并没有熄火。尽管如此,我理解这笔激励的动机,也支持那些努力推动它的人,我们会一起努力,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Kristen:嗯嗯,那 Tommy 你怎么看?
Alice und Bob:观察全球大城市的形成,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往往诞生于桥梁、河流或港口旁。为什么?因为这些地方是贸易的“咽喉要道”。所以如果你在桥边开店,就会有大量人流,自然生意兴隆,城市也就发展起来了。新加坡就是个例子,它之所以能崛起,很大原因是它打造了一个自由港,极大促进了贸易流通。香港我不太清楚,但逻辑应该也类似。
说回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想打造一套经济体系,那就要问:我们的经济基础是什么?目前加密领域被验证最成熟的应用场景就是 DeFi。虽然我坚信 Web3 未来会有更多应用场景,但截至目前,DeFi 是最现实、最落地的。而 Polkadot 在这方面确实落后了,无论是绝对数值还是相对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追赶。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卷入这种“补贴大战”,而应该聚焦其他领域,我不太认同。因为“贸易”本身就是吸引项目和资金流动的核心动力。如果你要交易、要套利、要流动性,那你就需要一个足够深的市场。所以我们应该投资建设自己的市场,这才是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我认为 Hydration 是目前 Polkadot 上最具杀手级的产品,技术上非常强大,和其他 DeFi 产品一比,它的完成度和设计都非常领先,未来还会更强。所以这次激励和 Hydration 的结合,我觉得是非常契合的。我们通过流动性激励,相当于是“租用流动性”,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付费吸引资本进来。利用这段时间,我们要让大家看到我们的产品、市场是有吸引力的,是值得留下的。
我认为这对 Hydration、对未来在 Asset Hub 上线的项目、对 Polkadot、甚至对 DOT 本身,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它也确实有助于我们“向外看”——资本本身就是一种“注意力”,它有自己的流动逻辑。只要我们能吸引资本,它自然会带来背后的用户和关注。这五百万 DOT一开始确实是个难以接受的数字,但最后以两百万 DOT 的激励形式推进,剩下的三百万还可以用于其他流动性项目,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平衡方案。
如何帮助 Polkadot 重塑品牌定位?
Kristen:是的,交易这一块非常关键。比如说,如果大型交易所要在 Polkadot 的 Asset Hub 上集成稳定币,他们就会对流动性提出要求。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激励去吸引流动性,那就根本没法完成集成。所以我希望这些激励最终能够发挥作用。不过我觉得,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是希望更多人了解现在的 Polkadot,因为 Polkadot 已经不再是大家过去熟悉的那个“插槽拍卖”的 Polkadot 了,现在更多是围绕一些全新的架构,比如 Core、Coretime、Coreplay,还有 CoreVM,但知道这些的人其实并不多。Gavin 之前在 OpenDev Call 上回应提问时也提到了,他说如果要在 JAM 上发行新代币,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对 JAM 有一个全新的认知,摆脱原来对 JAM 的刻板印象。但这件事目前还没有定下来,一切都还悬而未决。所以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你们觉得在 JAM 上发行一个新代币,真的能帮助 Polkadot 实现“重新品牌定位”吗?谁先来?
Max:我简单说几句。确实,Gavin 在上次公开开发者会议上被 Tommy 问到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其实挺模糊的,说白了就是“还没决定”。随后我在论坛上发表了一篇帖子,阐述了我对这个话题的看法,没想到这篇帖子引发了很多关注和讨论 —— 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的讨论值得公开进行,而不是在闭门会议中决定,毕竟这显然关系到 Polkadot 生态中的每一个人。
我个人觉得,最基本的原则是:现有的 DOT 持有者必须满意。所以,一旦我们要引入新的代币,比如所谓的 JAM Token,就会很自然地对 DOT 的注意力和市值产生分流,这是对 DOT 持有者不利的。任何非一对一或者非线性兑换的新代币方案,都会造成市场混乱,而且老实说,我目前还没听到有什么特别有说服力的理由,一定非得发行一个新代币不可。
当然,如果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看,这个话题还是值得探讨的。JAM 的架构确实是一个全新的突破,它不是简单地对 Polkadot 的“升级”,而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完全新体系的诞生。而 Polkadot 也只不过是 JAM 之上的一个服务而已。这种“范式转移”其实很需要一个强烈的市场信号,而发行新代币、做品牌重塑,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所以,我的态度不是“必须要发”,而是“值得探讨”。但你要问我“把 DOT 完全改成 JAM 是不是好主意”,我自己也还没有完全被说服。毕竟,我们花了这么多年的努力才建立起“Polkadot”这个品牌,现在要重新来过是有很大风险的。别的项目重塑品牌失败的例子很多,真的要做这种 rebrand,必须有很专业的市场公关团队来操作,否则很容易翻车。总结一下,我不反对讨论这个方案,但也不盲目支持,我们应该关注如何让 JAM 这个技术突破获得应有的关注和认可。Kristen:对,我也觉得这是把“双刃剑”。确实有一些其他项目也尝试过通过换名或发行新币来重塑品牌,但效果不一定好,有些甚至适得其反,反而把整个生态搞砸了。Lucy,你怎么看?
Lucy:嗯,我有很多想法。我这周也在“Fellowship Meets”节目的时候问过这个问题。Technical Fellowship 的成员说,JAM 是 Polkadot 的延伸,它本来就应该是 Polkadot 的演进方向,当然它现在的架构非常先进,两个产品之间差异巨大,就像一个孩子 18 岁,一个孩子才 2 岁,是很大的差距,但他们本质上还是“同一家人”。
我觉得现在讨论这个话题其实有点为时过早,甚至可以说没必要拿到台面上来公开讨论。品牌是靠信任和时间建立起来的,是人们熟悉之后自然而然认同的。在这个行业本来就已经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我们还没能真正吸引到大众用户——你想,全球有 80 亿人,用加密货币的可能也就三千万左右,我们连这点基础都还没打好呢。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 Polkadot 这个品牌。它代表着前沿、坚持、不盲从——就算别人都在“卖身”求曝光,Polkadot 还是坚持自己的技术路线。如果现在我们突然来个“改头换面”,我觉得 Polkadot 可能会彻底死掉。我们已经在这个品牌上投入了那么多心血,现在就这么放弃,太可惜了。
我们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一旦某个东西不太顺利,我们就丢掉,换个名字再来一次。比如之前 Marketing Bounty 做得不太好,就有人想改名;还好后来没改。现在又想把 “Ambassadors” 换个名字,为什么?他们就是大使,这是身份,不是营销词。如果曼联输了足总杯,你总不能改名叫“曼城”吧?你要有坚持,要有信念。
我觉得,等 JAM 完全成熟了,它真的是一个独立的产品了,再去讨论是不是以它为主、Polkadot 为辅,那都可以理解。但现在要去“改名换姓”,我觉得太疯狂了。我个人很喜欢 DOT,我觉得它已经很好了,没必要什么都搞个“Make DOT Great Again”。我之前在做投资顾问的时候,接触了不少投资人,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那些,很多人都说:“Polkadot 不是早就没声了吗?”但一旦你给他们解释清楚,很多人就会说:“哇,原来现在 Polkadot 这么厉害啊。” 所以现在更重要的是——加大传播力度,重新唤醒人们对 DOT 的认知,而不是重新包装它。还有,我很喜欢 DOT 的粉色调,颜色代码是 FF2670。如果你们做图表啥的想用这个粉,就是它了。所以,拜托,别换品牌名了。
Kristen:我很喜欢你的观点,好,那 Tommy 你有什么想法?
Alice und Bob:对我来说,发行新代币是绝对不行的,rebrand 可以聊一聊。我举个现实例子:Google 建了一个母公司叫 Alphabet,业务比 Google 多很多,但股票代码还是原来的,没换;Facebook 创建了 Meta,业务更大了,但股票代码也还是那一套。所以如果我们为了“市场宣传”去发一个新币,看起来像是一个策略性的动作,但我觉得这是一种误判。即使你说“给 DOT 持有者空投一部分新币”,本质上也是对 DOT 价值的稀释,会让市场很困惑——DOT 还有什么用?生态系统怎么分工?实际上 DOT 的设计就是为 JAM 这类架构准备的,JAM 是技术层的升级,但经济模型不需要改变。
我觉得现在的 Polkadot 已经逐渐找到了产品市场契合点,也就是主要面向 B 端、大项目、企业型用户。整个生态正在慢慢稳定,有了更完整的工作流、团队支持和吸引力。但 JAM 刚出来,就算主网上线了,也还需要时间经历一整套成熟化过程,会经历 parachain 当年一样的难题。你还没把一个产品彻底打磨好,又要去做一个新的方向,注意力一分散,就容易失焦。整个市场其实已经对这种“创始人又做新项目”的套路很疲劳了,我自己也是。Polkadot 之所以让我喜欢,是因为这里的人都很脚踏实地,是真心在做技术和愿景,我希望我们继续坚持下去。我是 DOT 的忠实粉丝
Kristen:谢谢你的分享,作为 DOT 的铁杆粉丝,我和你站一边。好的,今天时间差不多了,非常感谢每一位嘉宾的精彩分享,今天信息量真的是爆炸。也感谢所有听众今天的陪伴,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PolkadWorld、Polkadot Ambassador Fellowship,还有 HIC 和 Alice und Bob,了解更多 Polkadot 生态的最新动态。今天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次再见,谢谢大家!
比推快讯
更多 >>- Bitfinex 分析师:交易员对买入 BTC 持谨慎态度,多头缺乏新催化剂或明确宏观信号
- 瑞典上市公司 H100 Group 完成约 5400 万美元融资,资金将继续用于投资比特币
- Bithumb 及其他韩国 DAXA 成员将集体下架 ALEX 代币
- 欧洲上市公司 The Blockchain Group 宣布预计将在 2 至 4 周内完成美国 OTCID 市场上市流程
- 稳定币概念股金涌投资跌 40%,市值失守 20 亿港元关口
- 英国上市公司 The Smarter Web Company 宣布完成约 1034 万英镑融资
- 0xSun:大车头纷纷“退役”主钱包,因跟单压力与舆论阴谋论影响操作
- 新西兰全面禁止加密货币 ATM 机,并在反洗钱改革中设定转账上限
- BTTC 2.0 推出验证节点合伙人机制
- 某休眠巨鲸/机构苏醒后转移 9000 枚 BTC,约 9.77 亿美元
- 火币 HTX 更新 7 月默克尔树储备证明:USDT 连续四个月正向增长,核心资产储备金率均超 100%
- Tanssi 基金会完成 85 万美元最终战略融资轮,KR1 领投
- GMGN 联创:今日起,用户开启 MEV 后仍被夹,提供对应信息可获官方补偿
- 花旗:美联储会议纪要或表明,降息门槛正在下降
- 美联储 6 月会议纪要或将揭示九月降息的可能性
- 英媒:欧盟即将与特朗普达成协议,但或面临高于英国的关税
- Gate Alpha 昨日交易量排名前三的币种:TAG、BOOM、BR
- Letsbonk 近 24 小时 Solana 发币平台市场份额升至 51%,pump.fun 跌至 36.4%
- 某巨鲸/机构过去 6 天赎回并向 CEX 转入 2.5 万枚 ETH,约 6337 万美元
- 俄罗斯大使馆要求美国国务院提供 WEX 前 CEO Dmitry Vasiliev 的现状
- 一巨鲸再次向币安转入 66,330 枚 SOL,年内累计充值超 1.16 亿美元 SOL
- 某鲸鱼将 55 枚 BTC 换仓为 2293.8 枚 ETH,约 596 万美元
- Revolving Games CEO 被指控未履行 10 万美元投资退款承诺
- 韩国国税厅:居民从海外公司获得虚拟资产劳务报酬须申报综合所得税
- 加密市场贪婪情绪升温,今日恐慌与贪婪指数 66
- 韩国加密货币交易和经纪公司有望重新纳入风险企业认定范围
- 巨鲸抛售 159 万枚 FARTCOIN 买入入 SPX、BONK 与 PENGU,仍持有价值 146 万美元代币
- RootData:VANA 将于一周后解锁价值约 703 万美元的代币
- Project Hunt:游戏虚拟世界 MOBOX 为过去 7 天被 Top 人物取关最多的项目
- LetsBONK 过去 24 小时代币发行量、毕业代币数和交易量均再次超过 Pump.fun
- 以太坊 ICO 100 万枚巨鲸再度抛售 1000 枚 ETH,仍持有 23,619 枚 ETH
- 美国财政部制裁一朝鲜 IT 人员,指控其协助网络间谍活动和加密货币盗窃
- 美股公司 GameSquare 宣布分阶段建立以太坊财库
- GameSquare 完成 800 万美元募资,拟启动以太坊资金管理战略
- Projective Finance 在 Avalanche 上推出 700 万美元的伊利诺伊州太阳能项目借贷池
- Cumberland 疑似关联地址过去一周从 Binance 提现 34,883 枚 ETH,价值 8945 万美元
- 纽约联邦法官: OFAC 制裁历史对 Tornado Cash 庭审没有帮助
- 数据:美国国债自 2 月以来首次创下历史新高,达到 36.58 万亿美元
- 部分山寨与 Meme 代币领涨,MAGIC 24 小时涨超 44.32%
- Yala 正式加入 Circle Alliance,共建比特币原生链上金融生态
- Binance 将移除 ZEC 观察标签和 ENA、PYTH、TAO 和 W 的种子标签
- JU 已上线 CoinMarketCap,推出以来累计涨幅超 90 倍
- 超 500 名中国债权人就 FTX 4.7 亿美元支付冻结向美国法院提出质疑
- 4 个钱包共向 Hyperliquid 存入 614 万枚 USDC 用于购买 HYPE
- 四大美元稳定币发行商共持有约 1824 亿美元美国国债,超越韩国和阿联酋
- Ricardo de Arruda 加入 Paradigm 担任投资和研究合伙人
- 港股开盘数字货币稳定币概念股涨跌不一,胜利证券涨 8.5%
- 华尔街日报:美经济委员会主任哈塞特是下一任美联储主席的有力竞争者
- 黑客对存有 Mt. Gox 盗窃案 87 亿美元比特币的钱包发起钓鱼攻击
- 韩国友利银行申请稳定币商标,加入稳定币竞争
比推专栏
更多 >>观点
比推热门文章
- Bitfinex 分析师:交易员对买入 BTC 持谨慎态度,多头缺乏新催化剂或明确宏观信号
- 瑞典上市公司 H100 Group 完成约 5400 万美元融资,资金将继续用于投资比特币
- Bithumb 及其他韩国 DAXA 成员将集体下架 ALEX 代币
- 欧洲上市公司 The Blockchain Group 宣布预计将在 2 至 4 周内完成美国 OTCID 市场上市流程
- 稳定币概念股金涌投资跌 40%,市值失守 20 亿港元关口
- 英国上市公司 The Smarter Web Company 宣布完成约 1034 万英镑融资
- 0xSun:大车头纷纷“退役”主钱包,因跟单压力与舆论阴谋论影响操作
- 新西兰全面禁止加密货币 ATM 机,并在反洗钱改革中设定转账上限
- BTTC 2.0 推出验证节点合伙人机制
- 「智链未来——Web3 与 AI 新纪元」即将在深圳盛大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