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信赖的区块链资讯!
比推数据  |  比推终端  |  比推英文  |  比推 APP  | 

下载比推 APP

值得信赖的区块链资讯!
iPhone
Android

王峰推荐|吴忌寒火星大学澳门站4小时最新演讲:浅析影响比特币适销性的市场、空间和时间因素

火星深度

比特币是在新技术条件和新经济条件下诞生的全新物种,是在长期动态竞争过程中崛起的,有很强的适销性。”

文 | 吴忌寒

出品 | 火星财经APP(微信:hxcj24h)

本文由火星财经及共识实验室发起人王峰推荐。

该内容源自比特大陆联合创始人吴忌寒于2019年8月底在“火星大学全球区块链课程夏季班”澳门站的最新授课讲义。在课程中,吴忌寒对比特币崛起、PoW共识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用经济学视角阐释了比特币价格高度波动性的原因,并全面回顾了比特币扩容史,首度对扩容纷争做出了回应,同时,他还从烤猫发展历史、以太坊兴起、ICO陨落等角度,剖析了加密数字货币市场风险投资热潮的本质。

以下为讲义实录精华:

为什么比特币会在10年间快速崛起?

在展开区块链与加密数字货币的相关讨论之前,我先讲讲去中心化的金融、货币系统形成的根源以及形成的动态过程。基于原理和逻辑层面的认识,不仅对我们理解比特币的形成非常有帮助,也会让大家在将来面对产业变化时,能对趋势有更为前瞻性的把握。

在比特币诞生之前,货币是怎么诞生的?

我个人最认同奥地利经济学派基于“物物交换”来阐述货币系统诞生的理论。每种商品都有其不同的“适销性”,适销性强的商品会逐渐演化为货币,适销性弱商品会逐渐退出货币的角色。

除了适销性之外,人类和物质世界还有哪些基本属性,在货币诞生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两个基本点,一定要把握。

首先,个人对信息处理和交换的能力极其有限。在一个以物易物的市场中,个人很难及时知道市场的全貌,不仅信息搜寻的成本很高,而且处理信息的过程也很耗时。信息通常隐藏在不同的市场个体中,经济学上把这一类信息称之为“信号”。

其次,个体的偏好是多变的、不可预测的。这是计划经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前苏联曾经有个计划经济委员会,指挥经济的方法非常简单。比如说,一个地区出产小麦和葡萄,它满足小麦和葡萄的产量指标就行了,完全不去考虑这个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艺术繁荣,很适合发展旅游业这些特点。文化、艺术、旅游业是满足消费者独特偏好的选项,计划经济委员会这类组织很难发现这种特殊偏好,并对经济发展计划进行相应调整。

综上,当信息不透明,每个人的偏好不一致,物物交换的压力就会非常大。这时候就会有一种适销性强的商品最终成为“货币”,它能满足人们图方便、提高交易效率的需求。反过来,“货币”的产生也促进了整个经济活动更好的运行。如果市场中有谁不去接受这种“货币”,那么他的经济活动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接下来,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最终胜出的货币有极强的适销性?适销性分为哪些方面?

奥地利经济学派创始人卡尔·门格尔是“适销性”理论的发明人。他把适销性分为三个因素:市场、空间和时间。我结合这三个因素来讲讲比特币为什么能够在10年时间里从无到有地崛起。

第一,市场因素。

商品满足市场因素需要符合几个条件:

第一、要有很多人喜欢这种商品;

第二、喜欢这种商品的人要有较强的购买力;

第三、商品具备稀缺性;

第四、商品易于分割;

第五、存在流动性很好的市场,包括为投机性交易而构建的市场。

以上的五个条件,比特币都比较符合。

互联网扩大了了解比特币的人群规模;收入较高的“码农”对比特币的喜爱,进一步放大了它的影响力;2100万枚的有限供应定义了比特币的稀缺性;比特币的最小单位在小数点后的第八位(也就是说,1枚比特币可以最大分割为100万份),这提供了极强的可分割性,并消除了用于交易活动的障碍;比特币的交易,从最初集中在日本Mt.Gox交易所(编者注:目前已破产),到现在遍布于全球各地的交易所,市场流动性非常旺盛。

这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因素决定了比特币的市场接受程度非常高,这就让它很容易用于交换,权益也能够得到保障。

第二,空间因素。

空间因素是指,在一种商品能够发生贸易的范围,人们都有接受和消费这种商品的意愿;同时,运输费用要低,即商品在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转移的过程中,损耗要低。比特币恰好满足这个条件。

不过,比特币还缺乏一个更繁荣、更便利的贸易市场。在国际贸易中,70%以上合同都以美元结算,50%以上的支付都用美元完成,而比特币的主要贸易对象是其他种类的加密资产。

那么,比特币在国际贸易中,究竟有没有用?从实际体验来看,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比特币可以降低资本管制的限制,更好地用于跨国支付工资。

第三,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关系到在人们的心理预期中,这种商品有没有持久的价值。“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钻石很难成为货币,这是为什么呢?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戴尔比斯(De Beers)公司对钻石产业的垄断,人为制造了钻石的稀缺性,一旦这种垄断难以维系,钻石的价值就很难维持。

理解时间因素的另一个维度是,商品的保存成本是否足够低,能否产生利息,市场对这种商品的需求有没有过强的周期性。如果周期性过强,它也很难成为货币。此外,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来考虑,这种商品会不会面临周期性的禁止。举个例子,如果政府禁止民间持有黄金,禁止民间用黄金进行贸易结算,黄金就不能够维持其货币地位。即便禁止没有实际发生,只要这种预期很强,未来有可能发生,黄金的货币地位也会受到挑战。

在人类历史上,很多时候和区域内,黄金白银最终成了货币竞争中的赢家;但在一些时间和区域内,例如中国宋代的纸币“交子”,信用货币也曾经诞生和广泛使用。信用货币一般而言是用政府的强制性力量来解决货币的适销性问题。

总体来说,占据主导地位的货币是在动态竞争中形成的。短期,它的地位非常牢固,甚至货币当局也会利用其超然地位来维持它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哪怕发生了超级通货膨胀,主导货币都很难被绕开;但在长期,它的地位是会受到挑战的,货币政策不负责任的货币最终都消失了。

比特币是在新技术条件和新经济条件下诞生的全新物种,是在长期动态竞争过程中崛起的,有很强的适销性。随着接受人群规模不断扩大,其货币性也会越来越强。再加上比特币的总量稀缺,它一定会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为什么PoW共识机制很关键?

比特币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密码朋克运动,它是二战期间崛起的密码学专业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密码学技术在二战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战争结束后,这种技术便受到美国政府的严格管制,但民间自发的反抗一直存在。

出于对抗政府监听监视活动的需求,许多人开始不顾政府禁令,开展自发的研讨活动,最终他们也从密码学系统里找到了一种可以用来逃避监视和控制的潜在解决方案。之后,民间自发的密码学研究又和后来的开源软件运动结合起来,渐渐就形成了密码朋克运动。如今,常见的HTTPS(加密的超文本传输协议)、PGP(一种开源的加密通信协议)都得益于密码朋克运动。

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密码朋克们在解决了通信加密问题后,就把目光投向了现金和货币系统。但遗憾的是,试验一直不成功。主要问题在于,如果采用去中心化的方案,怎么解决“双花”问题?当一笔钱可以花两次,欺诈就很容易产生。如果采用中心化的方案,虽然“双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在自由主义的风气下,洗钱问题又怎么解决?

直到2008年,中本聪在密码朋克邮件小组里发表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提出了一些关键的发明,比如PoW共识机制,才有效地解决了前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尽管PoW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它在比特币中的应用非常巧妙。如果把比特币看作一个账本,PoW规定了率先找到答案的矿工可以获得记账权,而且保障了账本是串联起来的。

联想现实中文件中盖的“骑缝章”,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原理。一个人想要检查文件是不是完整,他可以看骑缝章是不是完整。如果有人把文件中的某一页抽走,骑缝章就不完整了。区块链大致相当于骑缝章的原理,它的技术特征保证了你不用去查账,就能很方便地发现账本是不是完整、是不是被别人篡改过。同时,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PoW的机制保证了记账是通过竞争完成的,而且有一个独立的、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监视的时间戳服务器,这就让任何人很难在不付出巨大努力的情况下对账本进行篡改——这意味着,双重支付问题在去中心化条件下,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

但是,PoW的成本非常高。像早期的挖矿,普通电脑的CPU就可以支持了,但是随着挖矿难度的增加,不仅CPU难以支持,甚至GPU(图形处理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也渐渐落伍,ASIC(专用集成电路)芯片成为主流。这就导致你要不断更新挖矿设备,而且更新完设备之后,你还要面临高昂的电费成本。同时,PoW的延迟问题一直没法解决——如果你要做秒级支付,比特币10分钟才能确认一个区块,肯定是不现实的。

尽管PoW的成本非常高,但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创造出了“公平”的感觉。我相信很多企业的一把手、老板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会发现,公平特别难实现,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付出是最多的。

PoW是怎么创造公平的感觉呢?拿挖矿来说,只要你买了设备,连上电,就能参与到比特币的挖矿系统中,然后挖矿赚到了钱,公平的感觉就来了。挖矿的付出是跟前面提到的PoW的缺点相关的,要挖到比特币,你必须付出很多,这就产生了心理上的价值锚定——价值锚定是什么呢?

它本质上是人们厌恶损失的一种心理。如果一个东西让你付出了很多成本,你就不愿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这就是“惜售”。

公平的另一层含义源自于“开放”。你可以自由买卖矿机参与挖矿,甚至参与矿机设备制造、代码程序编写,这些门槛相对很低,也不需要政府同意,所以,整个比特币挖矿就是一个开放体系。

如果没有这种开放的体系,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XRP(瑞波币),由于它不采用PoW机制,早期通过空投吸引用户,让用户去抢空投,结果吸引了大量羊毛党,而不是真正的用户。羊毛党是不会珍惜XRP的,它们拿到XRP以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抛售。再比如一些PoS机制的币种,谁是受益人?是那些先加入的人,是运行主节点的人。这就和印度种姓制度里的高级种姓婆罗门一样,受益人们可以一直拿到免费的利息,近乎没有成本地获得收益。

而这些加密数字货币和比特币有本质的区别。比特币的矿工花大价钱买机器,付电费,辛苦挖矿,因此他会构建成本的概念,会惜售。

比特大陆一度在比特币挖矿中占据算力的领先份额,但是算力是动态变化的,我们也每天都提心吊胆,日夜兼程搞研发,就是因为比特币是一个开放和充满挑战的系统。这就是PoW的美妙之处。

PoW还有一个隐含的优点是,它创造了一套独立的系统,能够依靠自身逻辑独立存在。它不需要去连接微软、苹果或谷歌的时间服务器,才能知道交易发生的先后顺序。

最后,从技术角度来讲,PoW也是最安全的机制,虽然它也存在51%攻击的争议。

为什么比特币价格的波动性非常高?

安全性、可扩展性、去中心化构成了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但在国际贸易和外汇市场中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不可能三角理论——“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它是指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这三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要实现其中两个目标,必须要放弃另一个目标。

香港采用货币局制度,港币严格锚定美元,所以它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实现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的稳定。人民币是存在资本管制的,如果你是企业,要把人民币汇出去,你需要通过商业银行向外汇管理局提供用途的证明材料;如果你是自然人,则会审查你的额度有没有用完,额度的使用是不是合理?

所以,我国央行采取了对资本自由流动的一些限制,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可能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通过实施大规模的货币政策刺激,实现了经济的率先复苏,进而又影响和促进了欧洲和美国的复苏。

可以说,外汇管制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那我们来看比特币的选择是什么?

很明显,比特币有一套独立的货币政策系统,2100万个总供应量,每四年产量减半。比特币价格在历史上经历过数次大跌,在大跌的时候,有人就问,能不能减少供应?答案是不能,比特币不会随着价格的波动而改变产出的设定。价格的高度波动,从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的角度来解释,就是比特币放弃了汇率稳定的目标。

比特币硬分叉始末

首先我给出一个结论:比特币硬分叉是一个自然现象,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

我个人是站在了风口上。看起来像是时代的引领者,但其实不过一种变化、一种革命、一种进程到来时集体行动的偶像化理解。有人管比特币硬分叉出来的BCH叫“忌寒币”,我很尴尬,不知道如何解释。但借火星大学的机会,我展开讲一讲,其实它与区块链世界的治理结构有关。

所谓治理结构,就是一个群体对于未来怎么走,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要做什么时怎么做,谁来决定的规定。比特币的治理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比特币用户的购买行为支撑了比特币的价值,但它要成为货币,则是由“适销性”决定的。全球大概有2000~4000万人买卖比特币,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语言文化各异,绝大部分人缺乏专业知识。因此,让这个巨大的群体采取有效行动非常困难,况且当人群足够大,大众行为模式就很容易受到宣传的影响,也会出现追随正统的现象。

与追随正统相关的,是“想象中的现实”。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提到了标致汽车(PEUGEOT),他问道,像标志汽车这样的一个大型跨国公司,是真实存在的吗?也许你会说,那么大一个公司,那么多人,当然是“存在”的。但如果有一天标志汽车破产,公司被迫解散,虽然公司的厂房、生产线、员工与汽车仍然存在,但标志公司却凭空消失了——事实上标志公司本身和这个真实世界并没有实质性的联系。

按照这种说法,标志汽车就属于虚幻事物,并不真实存在。尤瓦尔接着说,标致汽车就是一种“想象的现实”,指的是某件事人人都相信,而且只要这项共同的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响世界。

同样地,在开源软件世界也存在追随正统(包括比特币在内,几乎所有的区块链项目都是开源软件)。早期开源软件的开发者们几乎没有任何收入,那么他们坚持写代码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我总结为“自我实现”。通过创造去实现自我,不管它是成就感,是自尊心还是荣耀,或是外部尊重,都是非常良好的个人感觉。一般而言,开源软件的创始人是一个人,他在众多的开发者中有极强的权威性,往往一言九鼎。比如,比特币的创始人是中本聪,以太坊的创始人是Vitalik。如果创始人消失或者退位、突然失联、主动放弃,就会有下一个人来接替,或是形成一个委员会来接替,但无论是哪种情形,权威性都是递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产生分裂——开源软件中的分裂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很成功,有的就比较失败。

再来聊聊比特币。比特币早期几乎是不值钱的,如果有人滥发交易,他不用花钱就能让整个比特币区块链网络瘫痪。中本聪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悄悄在比特币中加入了区块大小的限制,将上限设置成了1M。在加入这段代码时,比特币几乎是中本聪一个人独立维护的。直到2010年10月3日,比特币的一个核心开发者Jeff Garzik 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1M是容量是有限的,并建议提高这个上限。这在当时引发了一个很长的讨论,但中本聪的观点是,现在不用急着修改,当将来比特币网络需要的时候,再来改。作为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的权威性是很强的,而且先搁置问题,也是很有道理。

但之后比特币社区发生了一些变故。2010年底中本聪逐渐淡出开发活动,并在此之前将Github权限交给当时的首席开发者Gavin Andresen、将Bitcointalk.org等一些重要的比特币网站论坛的管理权限交给了Theymos。2014年,Gavin Andresen也放弃了首席开发者的身份和权限,将它移交给了荷兰人Wladimir van der Laan。Wladimir相当于比特币的第三代,我们称之为“Core”,此时比特币也转变成为委员会的治理结构。

后面又有一些重要的事情发生,2014年8月的时候,核心开发者Gregory Maxwell,以及企业家和投资者Austin Hill,核心开发者Pieter Wuille、Matt Corallo等合作创立了比特币技术公司Blockstream。该公司侧重于侧链技术,在比特币扩容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交易移到侧链上进行,让主链保持简洁、安全,不用承担很大的升级风险,同时侧链创新也有助于市场协议的多样化发展。但遗憾的是,侧链在今天并没有实现,目前还没有一个发展很好的侧链生态。技术困难先略去不表,更重要的原因是,比特币的链上扩容还不能支撑链上的整个商业应用。

这就可能带来一种动机,为了让解决的问题更有效、有价值,那就先制造一个问题,比如制造一个不能扩容的现实。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刘昌用写过一个非常系统的介绍比特币扩容简史的文章,对当时的情况做了还原。我作为比特币扩容的参与者,对这个过程感到的是有趣,而不是愤怒和生气。大体来说,整个扩容过程分为两种模式和两个阶段。

第一个模式,是社区害怕分裂、共识难以达成。

任何一个群体在面临潜在的分裂压力时会感到恐惧,绝大部分人希望达成一致——这种“不能分裂”的恐惧会导致一个结果,做任何改变都要达成共识,在比特币扩容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对共识定义争论不休的局面。同时也会出现不愿意做任何改变的强硬派,他们构成了拒绝扩容升级的群体。尽管这个群体人数可能很少,但它们拥有不成比例的否决权,并且可以通过运作来控制更多人,使得过程变得冗长复杂充满争议。

第二个模式,是基于第一个模式衍生而来。支持扩容的一方会节节妥协,先说扩容20M行不行?如果不行,8M行不行?2M行不行?还是不行。为什么扩容会出现节节妥协的情况?因为要寻求共识。这个模式不可避免,任何希望主动做出改变的人,在谈判中一定处于被动地位。

整个扩容过程又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起点可以追溯到2013年。第一阶段是2013~2016年,2016年底开始了第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开发者自由讨论的阶段,充满了技术语言的讨论,也主要是开发者内部的争论,故而也不被大众媒体关注和报道。第二阶段是开发者和矿工团体的谈判,这两方逐渐演化成对垒局面。以我和比特大陆为首的矿工团体主张扩容,开发者“Core”却反对扩容。

第一阶段以扩容派的失败为结束。比特币第二代核心开发者的相继离开、陨落,随之出现的一些后起之秀却对比特币的复杂代码和协议并没有长期深入的思考和经验,这就导致扩容派的声望和实际开发能力江河日下,我可以用“一天不如一天”来形容。与此同时,“Core”阵营中的开发者却是从2010年到2016年一直在做开发,大量时间投入到比特币协议开发和维护中。在Blockstream成立后,他们又全身心投入,积累了两年多的经验,所以思考非常深入,经验也非常强悍。在这种情况下,扩容派肯定是一边倒的失败。

在第二阶段,由于扩容派的开发者在斗争中失败了,扩容派转向中国矿工寻求帮助。中国矿工,包括我和比特大陆非常热血地站了出来,慢慢就成了众望所归——我也就成了众人口中那个要控制比特币的人。但矿工群体和“Core”在谈判过程中存在几个方面的缺陷:

第一,矿工不具备持续维护和升级比特币协议和软件的客观能力和公信力。最早的比特币开发者和矿工这两个角色是一体的,中本聪本人也是矿工。后来像烤猫、比特大陆这样的专业矿工的崛起,才导致了矿工和开发者角色的分离。

第二,矿工不掌握正义的名分。正义的名分是需要媒体来塑造的。而比特币的关键讨论场所和社区却都是被“Core”所控制的。但在2016年这个牛市刚刚开启的关键时点发生了什么呢?大量新用户涌入,“Core”阵营却对言论进行了封锁,那么新入场的用户接触的信息全都是反对扩容的。与此同时,扩容派在技术和宣传上又出了很多失误。而在2016年前,论坛统计的结果是,80%的社区参与者是支持扩容的。到了2017年,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把区块控制在足够小的水平,才是正义的。

第三,当时几乎所有的矿机设备上都在中国,百分之六七十的算力也集中在中国,而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是不太被信任的文化和心理刻板印象,“Chinese”的身份在社区是受到攻击的。

扩容的两种模式和两个阶段意味着,在BCH还没有诞生的时候,比特币社区就已经分裂了。掌握媒体平台的一方通过封杀言论,导致了统一的讨论平台的消失。大量被封杀的言论开始进入替代性的讨论场所,就出现了两派各说各话的场景。社区的分裂,是导致最终比特币分叉的根本原因。

从“更大的烤猫”到“更好的以太坊”,看清加密风险投资热潮的本质

在比特币的发展历史中,挖矿是最早形成的市场活动。它带来了硬件、投资、矿池的繁荣。矿机的轰鸣也让投资人体验到了比特币不是那么虚拟,是一种切实的存在。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不能不提“烤猫”。“烤猫”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2012年,他和同学一起发行股票众筹了60万人民币,当时公司估值大约100万人民币。他们用这些钱投资了中芯国际130纳米芯片。事实证明,这笔投资非常值得,到2013年7月,“烤猫”股票涨到5个比特币/股,相对于0.1枚比特币的众筹价,一年不到,公司股票价格涨了50多倍,由于同期比特币的价格也涨了10倍以上,“烤猫”公司的股票回报达到了惊人的500多倍,参与“烤猫”投资的人都拿到了利润丰厚的回报。

我也是“烤猫”的投资人之一。从这件事中我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凡是投资活动都涉及风险,重要的是什么?市场不在乎你让多少投资人血本无归,重要的是你让多少投资人曾经赚到过特别多的钱。

纳斯达克也一样。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只有少数的公司活下来了,但纳斯达克今天依然伟大,为什么?它孕育了真正伟大的企业。相比之下,香港创业板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它几乎没有跑出来什么好公司。区块链金融市场方兴未艾,失败没有关系,但创业者一定要系统化思考,你如何确保你运营的这个市场和生态,有成功者出现?

你没有义务保证每个人成功,保证每个人都赚钱,但你一定要保证有人成功、有人赚到钱。这非常重要,因为成功者会带来一波市场热潮,催生“更大的烤猫”。正因为2012~2013年的“烤猫”神话,市场上兴起了一波发行矿业公司股票的事件,少说也有60、70起。大家都想成为“更大的烤猫”,但大部分失败了。这也直接导致了2014年整个比特币社区的萧条。

一种商业模式获得较大成功后,就会引发一批跟踪者、模仿者,比如早年的团购模式,美国兴起Groupon后,中国就产生了一批团购网站,造就了“千团大战”的局面,最终美团胜出。微博,打车,共享单车……这样的故事一再重复。

这些故事给出的重要启发是,资本市场很容易在出现成功的范例后加大投资。虽然在2014年“更大的烤猫”浪潮破灭了,但“烤猫”故事没有终结。新故事从何兴起?以太坊。

当比特币社区面临“创新者的窘境”(同时推荐大家读一下同名的图书),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lin提出了智能合约的想法,引发了嗅觉灵敏的投资者跟随。他在硅谷做了一个充斥了代码的演讲,PPT的演示过程全部都是代码,做完演讲以后投资人们都非常激动,这就是未来啊!随后以太坊通过ICO完成了一笔2000万美元的募资,创下了资金募集奇迹。

为什么以太坊ICO能够成功?应该来说,它是“烤猫”故事的一个翻版。在技术逻辑、故事完备的情况下,投资人愿意冒险一试。万向肖风在Vitalik Buterlin最困难的时候给了他支持,从而有了今天的以太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肖风对以太坊的成功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当然,他也从以太坊的成功中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而随后2016年、2017年的ICO热潮则是追求“更好的以太坊”的结果(Grin的故事有所不同,它追求的是“更好的比特币”),高TPS、分片、分层、跨链……如今行业内非常熟知的概念,都是服务于“更好的以太坊”这个主题。

回顾历史,你会发现,正是因为有了PoW机制,所以比特币社区在早期才会有一个相对健康的资本市场,能够孕育烤猫等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激发了后来更大规模的投资投机活动,从而能够支撑以太坊的诞生;以太坊的成功,则带来了区块链协议开发融资活动的大爆发。

纵使资本闻风而动,但到底有多少公链能成为“更好的以太坊”?究竟这个世界又需要多少“更好的以太坊”?这个问题或许需要再到3~5年,才会得到更好的回答。

来源:火星深度


说明:比推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文链接:https://www.bitpush.news/articles/574391

比推快讯

更多 >>

下载比推 APP

24 小时追踪区块链行业资讯、热点头条、事实报道、深度洞察。

邮件订阅

金融科技决策者们都在看的区块链简报与深度分析,「比推」帮你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