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信赖的区块链资讯!
比推数据  |  比推终端  |  比推英文  |  比推 APP  | 

下载比推 APP

值得信赖的区块链资讯!
iPhone
Android

观点:信任经济与智能资产

以太坊爱好者

编者注:2019 年 3 月 23 日,EthFans 在深圳举办了以 “DeFi” 为主题的 “洞见” 活动。下文为劫波科技创始人李凯龙的演讲稿《数字无界:信任经济与智能资产》。凯龙对去中心化金融的理解,是建立在他对信任、组织、金融等一系列事物的理解之上的。

文/李凯龙

分布与共识

在具体阐述模型之前,我们需要先解释一个关键的概念——分布与共识。我们把个体的利益诉求称为分布,相对应的群体的决策就是共识。分布与共识总是难以兼顾,不同阶段只能更多偏向一方。比方说几个好朋友看电影,如果想要所有个体的利益都能够被表达,往往难以形成共识,因为经常不会所有人都喜欢看同一部电影。而如果直接由一两个人说了算,他们来代替大家做决策,又总会有人看不到自己想看的电影,这时候就有个体的利益受到损害。人类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协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利益,从而促进人们相互协作。

因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做决策需要依赖大量信息,我们在过去采取的方法只能是把决策权交给一个中心化机构。比如你会让旅游网站帮你搜集附近的酒店信息,然后根据它的指引再来做预订,但是这个机构可能会伤害你的利益,有时候网站会优先推荐它拿了更多回扣,但是住宿条件一般的酒店给你,你也因为知道它可能会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对它并不完全信任。如果是一个区块链的旅游网站,上面的信息就是由各个利益相关方比如酒店服务商、用户自己上传的,并且没有中心化的审核机构,这个数据因为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会得到所有人的信任,决策所以能够达成。又因为会在个体提供真实、有价值的数据后给到相应的激励,而且有隐私保护的考虑,所以会吸引更多人来参与这个体系。最终我们看到在区块链的环境中,每个个体利益得到了表达,最后整个体系还能够比原来做的更大,这样也就统一了分布与共识的矛盾。

博弈—共识—制度

社会发展就是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不断达到群体的共识的过程。由于每个个体的利益诉求都不同,所以我们整个社会的运转机制就是从底层的个体之间的博弈开始,不断地达成群体的共识,当共识累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最精华的部分又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制度。同样的情况在生物学的基因里也是一样,举例来说,我们平时看到寒带的人体毛会更茂盛,这就是表型,对应的就是共识,这种表型是在环境的触发下产生的,天气开始变冷,就有一部分人的身体为了抵御寒冷,慢慢长出很多体毛。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会长出更多体毛,这是个和自然博弈的结果,中间有一个进化概率。另外一部分没有更茂盛的体毛的人,会被环境慢慢淘汰掉,未被淘汰的人的多体毛的特征就会逐渐写入基因,也就是我们说的制度,最后通过遗传规律把特征传给下一代。在过去,由于个体和群体的对立,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不少的损耗,既然区块链可以统一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如果未来将区块链技术借助数字的方式应用到物理世界,就可以从底层改变整个社会演进的过程,最终会冲击我们业已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和理论的根基。

经济制度也是在博弈—共识—制度这三层运转机制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对于经济个体间博弈的总结,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主张发挥市场自主配置的作用,也就是更加偏向分布的利益;凯恩斯在 1936 年西方大萧条之后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当中他抛出了国家调节经济的观点,认为国家应当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这些理论更看重共识决策的达成。我们并不能说哪种制度更好,事实上从18世纪末经济学诞生至今,整个理论界伴随着不同的现实情况,在斯密和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派之间不断转换,虽然这个过程中有存在彼此的借鉴,但总的来说,从来没有能够真正达到融合。

U 型曲线

我们常常说一句话,叫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最近一轮区块链市场的熊市就是这样。我们说人类之所以总是没有办法达成一个长效的协作机制,最根本的也是因为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区块链从博弈与共识出发,自技术端开始,对整个经济制度可能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信任,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达成信任经济,我认为未来所有的行业在应用区块链技术后都会遵循一个U型的路径来发展,我把它叫做“U型信任经济曲线”。

我们通过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网约车的例子来说明这个”U 型”曲线。在这个图里面,共识的初始值 A 假设是 5 或者任意一个非零的常数,这个时候因为没有参与者,也就没有分布的利益表达,所以分布就是 0。更低成本的信任、更大的市场规模以及更多的个体受益是我们通过区块链技术做网约车希望达到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看到曲线的左边随着乘客、司机人数的增多,共识反而在下降。这很好理解,因为体系想要把参与者的利益都一一协调起来肯定需要时间,比如技术上的、模式上的磨合等等,乘客和司机要习惯和融入新的体系,同样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整个市场就处在这样一个下降周期,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恐慌的声音,这个跟 2000 年互联网泡沫,2008 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像,所以劫波选择在这个时候入场,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做事的最佳时机。这种下降会到一个最低点C,也就是 6 个乘客、3 个司机的位置,假设这个时候共识已经降到 2 了。鉴于现在行业各方面都不够成熟,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认为市场仍然很艰难,核心是底层技术的基础设施没有那么快,虽然不排除有一些交易性的机会,

但是我们要看到,由于应用了区块链,过去这些博弈的过程不会白白被损耗,会被清晰记录下来,制度的梳理将变得越来越完善,参与者也更加能够领会各个环节的规则,力量其实一直都在积蓄,所以一旦触底,接下来曲线就会朝着右上方移动,这里伴随着分布增加的同时,共识也开始增加了,所以二者就真正达到一个统一的状态。直至我们看到的乘客为 12,司机为 6 的 D 点,这个位置能够有更大的分布,同时还能协调好各方利益做出决策,共识又重新回到 5。虽然共识转回一圈仍然是 5,但是花这么多时间是有价值的,因为一方面有更多的个体可以参与进来了,另一方面整个机制彻底理顺了,后面再继续增加参与者,共识也就是整个体系的利益边界将超越非区块链环境下的情况。所以突破这个 D 点之后,区块链就会进入到一个指数增长的周期,分布与共识都会很快的提升,信任达成的成本将非常低,协作也十分顺畅,那个时候区块链就会真正发挥巨大的威力。

组织治理结构

在这个 “U型” 曲线移动的过程中,各种财富和泡沫的故事都会上演,区块链和互联网很大的一点不同就是一开始就带钱玩,所以行业很容易经历短期的暴涨暴跌。过去这种状况已经有好几轮,而且我个人认为未来还会继续。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劫波的团队有来自腾讯、华为、微软、百度、平安和花旗的同事,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共识,就是未来会完全专注于区块链带来的长远的价值。

讲完了经济,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区块链对于组织的改变,人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为了解决共识效率的问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组织,小到同学会、业委会,大到公司、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等等。组织的创设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是也存在根深蒂固的与个体之间对立的矛盾。“U型”信任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整个组织会变得非常不一样,因为可以将分布与共识统一,还能高效、低成本的达成信任,所以公司会消失,会有新的组织体诞生。我们今天主要讨论商业组织的问题,在这个新的语境下,未来它的性质会介乎现在的盈利组织和公共组织之间。

我们知道,公司存在的本质是其内部的协作成本低于外部,按照科斯的总结主要有三大成本:首先是信息搜索,其次是内部组织管理,以及外部缔约成本。分布式账本让信息公开透明之后,信息搜索的成本将剧烈下降,加上不可篡改、激励和加密机制的引入,由此导致公司内外部协作的鸿沟会逐渐消除。原来商业机构的内部管理、外部缔约、以及代理委托制度都会发生彻底的颠覆,现有的公司制度会逐渐消亡。与之相伴的,现在关于公司治理,乃至整个公司的债权、股权等资本结构的设计,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网格组织

我们在公司里工作过的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要么就是这家公司决策非常垂直和集中,不考虑更多一线员工的想法,这样很容易走弯路,此外由于利益分配不能够和个体的贡献精确挂钩,员工可能会怠工,或者有想法也不愿意完全表达。另一种情况是横向的信息传递没有问题,一些日常的决策也是在各个小单元中产生的,但同时也会造成资源一定的浪费,而且到了要打大仗的时候,发现力量又集中不起来。互联网让组织有了较大的升级,将很多需要随机应变的决策分散出去了,整体又能够比较好的产生共识,所以我们看到在过去十几年,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组织的层级变少了,产品和战略迭代也比较高效。我在腾讯研究院做做过很多这方面的研究,这也是互联网公司崛起的核心秘密。

在区块链时代,除了信息传递之外,进一步迭加了组织内价值的传递,更重要的是通过博弈达成了横向分布与纵向决策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信任,可以很好的协调好它们的利益。而且伴随着公司围墙的推倒,内外部也会连接起来,协作将更有效的达成,我将其称之为“自主分布+协同共识”的网格组织。因为这个进程只是刚刚开始,所以我并没有在这个图上画任何的东西。人类正处在一个通向更高维度的数字世界的入口,劫波的愿景是“做数字世界的价值传递者”。我们希望能够和各位一起将这个方格一一联通起来,并在里面填写上色彩,这也是我们接下来很多年工作的一个核心。

智能资产

由于信息与资产将实现汇聚,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智能资产。怎么理解这个定义?我们都知道数字资产的说法,也就是将资产实现数字化,但是这当中其实还有一个逻辑我们往往忽略了,就是这些资产其实是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一个个节点。除了资产数字化之外,商业和业务流程一并数字化才能够保证资产的透明性、安全性。我们可以举常见的供应链的例子,比如我们对一个中小企业的仓单进行数字化确权,这个过程在区块链里面我们称为上链。但是这个真实性怎么确认,实际上我们就需要在它整个的上下游流程当中去做,这批货物是从哪里过来的,它的上游供应商是谁,下面又是谁订了这个货,等等。

只有整个业务流都信息化和真实被确权了,这个数字资产才可以说真正符合了信任经济的要求。所以资产是我们的切入口,是一个点,需要通过它带动后面业务流的数字化,这个时候资产就要超越原本的金融的属性,他需要能够带动整个业务流的上链。带动整个生态的数字化,我们将这种资产称之为智能资产,它也会成为我们未来通向整个数字世界的入口。它本质上就是一个风险状态的配置机,让原本我们生活的世界的风险与收益更好的匹配,它连接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

在一头,它可以调用整个数字世界的技术、公链、联盟链的确认体系,以及激励货币;以及另一方面,它连接现在物理世界的各类信息流程,让他们数字场景化。最终,得以形成智能的资产体系,这种资产的估值将更为合理,流转会更透明,交易性也会更强。

在现在的数字世界,会从稳定币开始,形成一整套的债券、股票、保险乃至衍生品的金融体系。而后这些金融资产会驱动全部体系的智能化。但是这个生成的过程会和现有的世界反过来,像一个镜像世界。也就是先生成数字资产,而后成为智能资产,而后是整个智能决策和服务体系。

通过这样的变化,整个经济将向着信任经济转型,生态会更加多样化,连接更顺畅,个体和群体的利益分配会协同起来,业务流程和流转也会更加高效。以区块链技术推动的智能生态,会把很多的环节摩擦度降低,最终也会赋能整个实体行业经济效能的提升。

Defi,去中心化金融, 我们认为它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实现金融功能的自动化,从而脱离中介体系。分工化产生的中介体系对社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每个人都可以非常自由的买卖股票,但是基金公司仍然是在高速发展的。

我们认为去中心化金融的实现是为了满足金融的需求。从土地、机械到房车,再到个人信用贷款,金融机构是在扩大自己可以实现的产品化的边界的,但是仍然远远不够。比如加密猫,尽管当时已经炒到了天价,但显然是没有金融机构愿意为加密猫来融资的。再比如农产品,在草地上吃虫晒太阳的“自由鸡”显然是比笼子中的鸡口感、营养含量和市场定价更高,但是金融机构显然是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来为这两种产品进行差异化定价的。总之来讲,现在无论是需要金融需求的资产品类还是同一品类的精细化区分上面,目前的金融机构做的远远不到位。所谓“创新起于边缘”,我们认为 Defi 未来将在上述两个领域持续发力,满足并创造一个更大的需求市场。

我们也将 Defi 进行了一些分类:

1)去中心化产生的数字资产,比如加密猫,比如数字货币本身;

2)基础金融功能的去中心化实现,比如像 0x、kyber 这样的去中心化交易协议,比如像 makerdao 这样提供了融资功能,或者像 dydx 这样试图解决去中心化投资数字资产衍生品的一些基础协议;

3)背后具有一系列细分信息的数字资产,这些数字资产中包含原来的实体数字化,但是可以将其进行更加精细的划分;另外还有一些原来属于流程中的,比如我将我明天一小时的时间数字资产化了,之前每个人的时间是无法被称之为资产的,但是现在只要有需求,就是可以的。具有信息的资产实际上也定义了资产背后的流程和信息,我们称之为智能资产。

这三类都是Defi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去中心化基础金融功能的实现,才能让资产不会被少数人定义,而可以通过市场找到需求匹配方。而智能资产的出现,又会使得去中心化金融功能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来源:以太坊爱好者


说明:比推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文链接:https://www.bitpush.news/articles/386112

比推快讯

更多 >>

下载比推 APP

24 小时追踪区块链行业资讯、热点头条、事实报道、深度洞察。

邮件订阅

金融科技决策者们都在看的区块链简报与深度分析,「比推」帮你划重点。